《济南的冬天》教学创设
(2017-04-10 22:35:28)
标签:
部编七年级教材研读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济南的冬天》选入七年级部编教材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如何教授这篇散文,我已经忘记了。看中语参,作者是从活动角度设计,采取导游介绍的方式。今天,翻阅王君老师的论著《中学语文专业成长》,里面介绍了她当年的执教思路,是以评选济南形象大使为主题,组织教学活动。
我已经阅读了两遍,还找不着思路。我想,从现在开始,应该完成若干年前的目标,力争将初中教材彻底设计一遍。在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方面,应该追求一种原创性,多一些自己的浅薄见解。尽量地把自己的思考放进去,那怕是一丁点。抓同类信息的整合,抓关键词的提取,抓语言的细读赏析,还是以画面感来带动全篇的教学?这似乎都能够用,但又不是最好的那种方式。
王君老师在其论著里提到,一个课教师要善于搭建三个支架,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对于语文课而言,教学内容的精选尤为重要。以数学为例,教学内容是规定好的。但语文课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教师的火眼金睛,找准核心和主干,不要在庞杂的森林里迷失方向,或者偏离语文课堂的本源。
对文质优美、轻柔温馨的描写抒情类散文而言,分析和讲解过多,会破坏其本来的美感。分析无疑是肢解,讲解是硬性地灌输。显然,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按照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应该在学生一无所知的地方反复用力。以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细腻地品析语言的美感,多角度地积累语言,能够把语言的精粹充分地感受出来,能够用文中的范例来练笔实践,这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主要的目标任务。课后的研讨部分,也明确提出了要求。“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的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在文章中,老舍以细腻的文笔,开篇就用柔情的文字写到济南冬天的特点。第一段特别关键,设置了三组的对比:与北平相比,济南的冬天没有风;与伦敦相比,济南的冬天能见到阳光;与北中国相比,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气。然后,全文的结构可以看出端倪,采取了总分的方式组织材料,精选景点,巧妙地展现济南冬天的独有特点。
教学创设之一:寻找济南最美的景,摄影展评活动。
1、任务布置:默读之后,选出最喜欢的景点,用品析加诵读的方式完成。示范:景色美在,语言
2、学生合作完成。
3、成果展评,分组交流。
4、教师点评,点拨深化。
教学创设之二:组织《朗诵者》活动。(设计意图,突出诵读训练。课后积累和拓展“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1、变体诵读,设计语言诵读活动,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提升学生对本文整体理解。
2、通读之后,选取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变体诵读。
(1)教师出示示范语段,搭建一个学习支架。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
(3)展评。学生评价。
教学创设之三:主问题解析法加语句概说法。
第一个主问题:济南的冬天是(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文章结构的解析能力,对语言信息的重组能力,提出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地提升,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1、默读全文,引导学生找出济南冬天的整体特点,标注出关键性的语句。
2、结合阅读理解,给济南的冬天前面添加修饰词。提示:(温情的)冬天,(美好的)冬天,(秀丽的)冬天,(响晴的)冬天,(舒服的)冬天……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印证,诵读展评。
(1)用概括性的语句进行有效组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第二个主问题: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感的句子?(用这样的情感来诵读全文。)这个情感线索在本文中表现不明显。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
教学创设之四:关键词解读法(探究性学习活动)
首段的关键词是温情、阳光、无风。这三个词是对后面语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性归纳。
1、试着从本文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段。
2、试着对本文的语言信息进行重组。
3、试着对本文的语言表达进行改编。
教学创设之五:语言活动串联法(余映潮老师对语文好课的30字要诀,明确指出学生活动充分。教师要善于把阅读教学转化为有效的语言训练活动,创设有效、有趣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增加语言训练的效度。)
一、走进朗诵大厅
1、学生诵读全文。(或者听示范诵读音频)
2、自由选读全文,评选最美朗诵者。
(1)由学生推荐最美语段诵读。
(2)教师从停顿、重音、音调等方面进行指导。
3、谈论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二、走进绘画展播亭
1、寻找最美的画面。
2、给语句、语段写上点评
3、现场汇报交流。
三、走进文学创作室
1、品析散文语言,以拓展积累中的例句为主要突破点。
(1)PPT出示两个例句,教师现场进行指导。(从语法修辞、句式特点等方面进行点拨,随文渗透本文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法修辞常识,培养学生的语感,掌握基本的语法修辞知识。)
(2)学生合作探究,分析语言的精妙。
(3)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学生汇报交流。
(4)教师进行点拨,总结语言品析的方法。
2、教师范写,做好点拨示范。
(1)教师结合课文,写下水文。
(2)教师作品展示,搭建学习支架。
3、学生当堂练笔。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例子当堂仿写。
4、成果展评,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