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的必要性
(2016-12-12 23:00:37)
标签:
阅读教学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尽信书,未必是好事。辩证地从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获得人生智慧,反思自我的生活,构建有意义的存在形式,这才是读书最高的境界。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中,我看到了王荣生将实用文章阅读类型分为:理解性阅读、操作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我个人认为,批判性阅读不局限与实用文章,也适用于文学类作品。
所谓的批判性阅读,就是辩证地看待文章,有所取舍,有所筛选,结合自己的需要,得到有别于教科书所下的定论。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批判性阅读的重点是是对文章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是对我们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进行理性的反思。
阅读首先是从自身经验出发,与文本进行自由对话。面对相同的文本,每位学生都会有迥异的感受。受思维方式、智力差异、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阅读体验各有高低。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原点,从相同的篇章里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高明的语文老师总是抛掷出有价值的话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发散,每个孩子都可能产生独特的理解,促使他们从阅读中提升自我的胸襟、视野、态度、判断力。
如杨绛先生的《老王》,家庭贫寒的学子能够感受到底层小人物的悲凉和凄苦,那种孤独感从始至终都挥洒在文字之上;生活富裕家庭的孩子,很难理解到作者的心声;同样,没有文革知识的巧妙铺垫,则难以体会杨绛先生的愧怍究竟蕴含着何种情感。如何开展有效的批评性阅读呢?我想教师应该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尊重作者的原创初衷,清晰地弄懂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才能让文章的现实意义发挥到最大的程度,从而促使学生从中反思人性的可贵,破除身份、阶层的代沟,以平等的视野对待生命。老王是底层的小人物,我是大学者、教授,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傲慢,多得是对卑微者的体谅。但是,老王身上自有他的高贵。在众多人士都对我们抱有偏见,划清界限之际,他却冲破了这种封锁,给深陷打压的我们送去温情和关怀。这也是难得的美德。看似其貌不扬,实则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假如我们是作者,以我们的身份而言,我们会对一个小人物产生同情吗?从常理出发,是很难的,或许有些知识分子连正眼都愿意瞧一下。假如我们是老王,看见那些牛神蛇鬼,写着大字报,剃着阴阳头,接受劳动人民改造的臭老九,我们能主动接触,并送上大鸡蛋、好香油吗?在这些拷问面前,我们明白了苦难之中的良知未泯。其实,作者和老王是相互感动,彼此扶助。
教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我想那种深沉的忧患意识足以打动每个读者。为何文中要以人称转化的形式来呈现呢?就是为了增加那种悲伤感、无助感。罗布泊的现在,还会继续在另外一个景点上演吗?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环保政策,没有持续的环保行为,肆意地破坏环境,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我们生存的土地将越来越少。推己及人,文中罗布泊悲剧诞生的刽子手,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如果我们不具备环保的态度,没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环境的恶化势必就要继续扩大,全球变暖、城市尾气、雾霾成灾等问题,都会影响到我们今后的生活。单从阅读中获取到信息,并不是有价值的阅读。从文中反思到当下的生活方式,是长远的目光来对待发展,才是阅读该文应有的情感立场。
至于莫怀戚教授的《散步》一文,则以清淡的文笔,写出了一家两代人的责任、孝道、相互理解。面对着分歧,老母亲的谦让,孙儿的淘气,最后的折中方式,我背着母亲的情景,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当然,批判性阅读不仅是对文章观点的反思,我应该还有对写作技巧、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的反思。只有如此,才能从工具、人文两个方面获取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