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适合异地读书吗

(2016-12-04 22:57:27)
标签:

小学生

异地

求学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框架出台后,我详细地看了全文。当然,一些专家的解读也是有深度和广度的。官方能够及时推出这个指导意见,也是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总结提升的。尽管这个意见褒贬不一,依然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存在着大量的争论,但前提和出发点却是好的。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基于人性的丰富饱满,基于未来公民的生存和发展两条主线。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作为本文写作的背景,来反思小学生异地读书的利与弊。近年来,我县有大量的小学生到市上的私立学校就读。那所名校,不但吸引了本市各县的优等生,还成功吸收了安康、延安等地的好生源。我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而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思考,小学生适合到外地就读吗?选择异地读书的孩子,基本都是住校生,周末父母亲风尘仆仆地接回家。平时,主要通过电话与父母亲建立联系。

我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某位科级领导也把儿子送到那所著名的学校就读五年级。科长每次用私家车送孩子到校,才去了几次,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每次,车距离学校还有好几百米的时候,孩子就叫嚷着停车,非要自己提着东西去学校。家长们也不以为然,单纯地认为孩子想要自立,心中还暗自高兴,觉得钱没有白花,在名校读书变化就是大,孩子真是懂事了,不那么矫情了。事实却大跌眼球,也充满了巨大的讽刺效果。

某个周末,父亲又去送孩子。那天真不凑巧,孩子的行李很重。父亲心疼孩子,非要把车开到学校门口。孩子就是不情愿。父子争吵起来。父亲不理解,觉得儿子有些奇怪。再三追问,孩子才慢吞吞地解释。主要是他父亲的私家车,一辆三四万的微信面包车档次实在太低了,别的同学父母都开着几十万的车,怕同学看到了会笑话自己。以后,在班上抬不起头。听到这样的回答,那位还算有些身份的父亲,真是气得脸色发青,半天无语。

那位小孩子的话语,我们可以认为是他不懂事。从深层推敲,却发现这个事件的背后流露出感情的隔膜。毕竟到名校就读,单凭工薪阶层的收入,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连学费和生活费,一个工薪族不吃不喝才能勉强满足。父母亲如此节省,辛苦地把孩子送到外地就读。无非是想让孩子有个大好的前途。结果呢?孩子却钻到攀比的怪圈中。毫无体谅之心,毫无感恩之心。这让父母情何以堪?还没有怎么样,都已经嫌弃父母了。如果将来真得成为了社会的精英,步入到名流的行列,工薪族的父母岂不是变成了他的耻辱?我不敢再推理下去了。

我们这些旁听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针对这个事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孩子的虚荣心太强,小小年纪,就这么攀比,以后发展下去,真是不得了。有的认为,那所学校的富家子弟云集,自然是水涨船高。环境造就人,环境让人陷入到混乱之中,失去了立场,不需要大惊小怪。对我而言,却从父母教育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孩子毕竟才十来岁,心理、性格、自我管理等方面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懵懂的天性会被周围所左右。如果父母亲还在身边,经常性地谈心、交流,发现苗头,立即进行纠正,孩子的价值观也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个人,在孩童时期,正是性格、价值观、情感的重要塑造期,父母亲严重缺位,只从成绩、智商的提升角度出发,不知道对孩子是幸运还是不幸运?为了追求优质教育,生硬地把孩子送出去。可是,心理上的喂养、情感上的联系、习惯上的培养等,势必鞭长莫及了。这真是个两难的命题。

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我还是觉得小学生不应该到异地就读,还是放在父母亲身边好些。非要择校就读,那么完全可以等到孩子的年龄稍微大些,起码情感稳定、性格稳定,再择校也不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