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0篇:学生为什么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2016-12-03 21:32:57)
标签:
课堂观测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这个问题是大领导实地调研的时候提出来的,对于这么细心的问题,人家都可以观察出来,也说明态度特别认真,还有一个是考虑的问题多。起码是行家里手,专业人士,懂门道,知晓教育教学的规律,有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历。
以前,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学生不做笔记的原因比较多,归纳起来无非有如下:,
第一个原因,没有做笔记的必要性。大多数的学习内容都在购买的教辅用书上,做笔记反而很累,不如照着书看。即便下课忘记了,回头查找资料就行了。以语文为例的学生用书,从内容概括、重点词句、写法考评、语言鉴赏、课外拓展、背景资料等,都详细进行了罗列,比老师讲解还要清晰、有条理。甚至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内容出现的次序都与辅导用书高度一致,学生怎么愿意记笔记呢?没有任何的价值。
第二个原因是:教师讲解内容有局限性,照本宣科比较严重,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只围绕着书本的内容,没有实现教教材。课本只是个例子,需要教师借助例子,引出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在场感。比如学完李清照的“红肥绿瘦”,教师拓展另外两个,“环肥燕瘦”、“兄肥弟瘦”,那么对孩子来说,这些资源更加有趣,他们怎么能不喜爱呢?再如,学完了《送元二使安西》,可以穿插一点古代送别诗最常出现的意向,柳树,谐音“留”,折柳的意思就是挽留,体现出古代文化的含蓄之美。
第三个原因则是学生学习不积极主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义务教育的推行,免费教科书政策,免学费,营养餐的实施,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表现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提高了学生的各种物质待遇、精神待遇。学习的负担少了,尤其在山区学校,缺乏竞争意识的前提下,孩子们更加不愿意学习了。毕竟,如果要想学好,还是需要花费很多功夫的。况且,在许多短视家庭的眼中,学习并非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只要能认识几个字,混到一定的年龄段,直接外出打工,照样能够赚到钱财。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学生们的不积极、不配合,也就成为了常态。
第四个,教师也没有要求学生做笔记,而且他们对学生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有没有漏掉等问题,教师既没有过问,也没有强调,更没有细致的考评督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不做笔记的惰性。有些事情,如果教师反复强调,再用必要的方式进行强化巩固,比如长期不做笔记,就要找来私底下谈话。笔记完成的很好,可以进行优秀笔记展评。或者对某些学生进行必要的奖励。这样也能慢慢改变学生不做笔记的坏习惯。
这些问题的解决,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对症下药。涉及到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拓展、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教育等。需要教师针对问题,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备课的时候,提前把学生的辅导用书找来看一看,做到胸中有数。辅导用书上归纳细致的内容,教师则不用讲解。辅导用书上面没有的内容,教师则要精心研读教材,做好深度的挖掘。课堂上,学生发现教师讲解的比辅导用书还要精彩,老师及时进行强调,那么学生就会去记一记。此外,还要借助检测手段,进行查缺补漏,督促每个学生都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检查、评价、督导,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果班级学生的数量过多,那么还可以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每节课要结束的时候,安排小组长去检查本组同学们的笔记情况,给老师进行汇报。教师做好情况的登记汇总。下课后,根据完成情况,适当地抽查学生笔记本。完成不好的,要做出一定的处理。
好记性不如一个烂笔头。课堂笔记,看似小问题,但却很关键。坚持做笔记,用心做好笔记,这个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习惯。
di 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