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教材给我们教学的启发
(2016-08-29 12:15:36)
标签:
语文教材变化思考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在我看来,这的确是一个新的局面之年,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从一潭死水走向涟漪四起。相信有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已经准备好了,他们正在跃跃欲试,将在课堂上绽放出崭新的光芒。对于语文新教材,我有这么几点粗浅的想法,以应对新教材的启用。
一是阅读相关文章,我推荐学习的篇章有《新教材新在哪里?》、《“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使用建议及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温瑞敏教授撰写)、《新教材,新在哪儿》(人民日报),这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新教材的调整,以及为何调整,让我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专家们的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值得参考借鉴。
二是把有变化的教材篇章专门挑选出来,认真阅读,带着期待进行阅读。尤其是新增加的,以及以前有,旧版教材取消,本次又回归的。这种增减的微调,才是语文教材发的展方向,更是编者的意图。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正确处理教材结构,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了一个制高点,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教材,用好教材。我大致看到了七年级上册增加了篇目有《雨的四季》(刘湛秋)、《窃读记》(林海音)、《诫子书》(诸葛亮)、《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等。
三是要加大阅读方法的指导力度,让学生学会读书。在王荣生教授的书籍里,我特别赞成一个观点,不同类型的文章,必须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比如,客观性比较强的说明文、科技文,主要用浏览的方式,提取关键信息即可。主管色彩浓郁的文学类作品,则需要选择精读的方式,一个字一个字的品读,涵泳,揣摩,比较,以此培养我们的语言品析能力,提升语言积累和储存。
四是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始终要服务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母语,进行有效交流。光会做语文试题题的学生,很心酸。听说读写并列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是必须关注语文的实用功能,读写结合很重要,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每个单元都有了具体的写作任务,导向性强,有了明确的目标。确保写作与阅读的结合度。尤其是在单元中,给出了阅读、写作侧重训练点,这样便于教师从微观上进行梯度地设计有效训练,循序渐进。
六是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引导学生从古典净化里汲取养料。古典作品的比例增大,尤其是诗歌类作品数量明显提升。这种编排导向,对于我们的母语教学,善莫大焉。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应该好好地学习一下。古代文学作品数量的增加,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是一次强有力的促进。教师可以在自读课文方面,多通过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每个单元后面设置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教师必须在平时进行分解,确保学生的积累到位。借助古诗文诵读活动,早读,以及课外时间,进行检测、考评。
七是以时代气息浓厚的新作品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接地气。我注意到新教材里选用了诺贝尔获奖作家莫言的一篇文章《讲故事的人》,还有关于梁衡的《壶口瀑布》,《太空一日》(杨利伟),我省作家贾平凹《一棵桃树》,以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有助于学生与时代保持同呼吸的节奏,从最新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时代的变迁。故而,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茅盾文学奖系列作品、冰心散文奖系列作品、鲁迅文学奖系列作品中有选择性地阅读。
部编语文教材,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之上的一次跨越。当然,任何一种教材都无法做到完美,尤其是在我们国家,没有一类教材能做到兼顾所有地区。只要较之以前有改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