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心声》的多元主题分析

(2015-03-09 22:00:59)
标签:

教材

解读

语文

阅读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小说《心声》是初中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一次研讨活动听课的过程中,对于该篇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缘于授课教师的多角度解读,以此激发了我的探究兴趣,故而写点粗浅的文字。

执教教师起初对该文本主题的界定是:文章反应的主旨是希望教师能够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学生对该文本的主题理解是:李京京的心声是渴望家庭的团圆;到最后的环节,授课教师突然笔峰一转,陈述了新理解,发表了自己的心声:我渴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不是通过一节课堂教学来对教育水平进行评估。

回顾这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不难发现,本文的主题是多元化的,有学生的心声,有作者的心声,有老师的心声。主题的多元性正好体现了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印证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

对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在教学实施建议里明确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这段话强调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要摒弃简单的灌输式传教,不以教师的权威解读取代学生的独立探究,不以集体的谈论结果否定学生的个性思考,不以僵化的模式驱逐多样的体验。

再看另外一段话,“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心声》无疑正是一种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李京京、程老师、还有其他的学生,乃至于阅读者,站在不同的立场,我们都会有新的“心声”。可以这样理解主题:它是主人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心声”;是主人公表达对亲人、朋友思念的“心声”;是渴望家庭和谐,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的“心声”;也是呼吁教育工作者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的“心声”。更是教师渴望得到科学、合理评价的心声,减少平常教学的突击造假,提前进行演练和彩排,制造出一幅课堂教学活跃的假氛围,用公开课教学的作秀掩饰真正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虚伪教学研讨,最终会将教学引到死胡同。这种教研方式,无疑会影响到教师专业的发展。回避了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走向成长。

每一篇文本,由于阅读者经验、认知、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都会产生迥异的看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对于文本,我们到底能倾听到多少种心声呢?主题的多元化探究正好体现着个性化的阅读,是真阅读、潜下去的阅读,是值得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

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曾说过:“文本可以传递出作者没有意识到更多内涵。((《草房子》一个人的成长)从该教师对《心声》的主题多元探究,我们看到了对于文本解读的巧妙化、多角度正好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更深入的空地和地域,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能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由此,一篇文本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阅读的质感和效度,必须要以教师的深入挖掘文本为基础,通过教师反复揣摩文章的字词句篇,结合前后语境,结合生活经验及认知,站在学生的本位,作者的本位,教师的本位,做出多元、多角度解析,就像一首诗歌说得那样,文本就仿佛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经验不同,个性差异,自然结论不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才是文本解读的最终目的,催生我们的思维发散,让每个阅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就像鲁迅在指出阅读《红楼梦》的读者眼光,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基于此,每篇文本,产生了不一样的解读,教师也应以包容的态度面对。多角度阅读,引发多元化主题,这才是有意思的语文阅读教学体验。我们教师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让学生自由徜徉在语言的长河里,充分感受到中国语言的多姿多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寻觅天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