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问题反思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昨天在网络刚看过一则博文,题目就叫《哈佛,看一眼就会明白中国缺什么》特别受启发。讲得是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领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半夜两点钟的校园是灯火通明,图书馆还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采访中一个北大女孩说,她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北大一年的阅读量。哈佛大学的有着严格的淘汰机制,大约有20%的学生会因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的。而淘汰20%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平均课堂发言占到总成绩的50%,要求学生平均用力。
至于中小学教育,过于看重学科成绩,将成绩看作诗衡量学校办学的唯一标准。不少学校教学强度大,不断透支孩子的智力,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不少家长们已经开始等不及,以所谓的早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让四五岁的小孩子学写字,学英语,背诵弟子规和三字经。在孩子该自由玩耍的时候,剥夺了孩子尽情玩耍的天性。
我们如今的教育中,大多数的孩子在学习上处于压迫状态,学习都是外力所致。被考试所逼,被父母所逼,被学校所逼,目的就是考上好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少有学生对学习是发自内心深处,处于自愿和热爱之情,学习缺少内力。多数学生在青少年时代,正是一旦脱离逼迫的环境,就开始放任自流,放弃学习和读书。所以,经常看见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高三学生,疯狂地把书本、教辅资料等统统撕毁,看到毕业的高三学生疯狂放逐,每日每夜玩游戏。甚至也有家长对孩子说:“再加把劲,考上大学就可以好好放松了。”
1、中小学教育学科知识深度太大,系统性太强。尤其是中小学数学,知识点较多,教学内容难度大,让人望而生畏,把大多数的学生挡在了门槛外。
2、母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不够。甚至一度还有所谓的专家提倡,要把文言文驱逐出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谬论。90后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恰是语文教材轻视优秀古诗文的一个侧面反映。
3、考试的形式单一,命题范围狭窄,检测不出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过于看重书面考试,忽略实践、平时的过程性考评。容易导致投机取巧思想的产生,造成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只会考试,能力与成绩不能成正比。
4、课堂教学注重知识记忆和复制,注重知识的深度,却对学习最核心的因素——思维的开发、引导、培养严重不够。尤其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大脑当作一个装纳物品的容器。只有简单的输入过程,没有灵活地输出过程。
5、教育发展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严格,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在孩子思想最活跃、性格最可爱、可塑性极强之际,用大一统的模式阻碍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用严格的纪律守则捆绑住学生的手脚和思维。这个阶段,应该是塑造学生性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启发他们对学习建立兴趣的时候,有梯度的知识教学,有趣味的呈现方式,才能引发学生对教学的探究欲望。
6、大学教育应该是所有教育中最严格的环节,我们的教育体制恰好偏离本源。应该提倡宽进严出,给学生进入大学的权利,但是若要顺利毕业,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大学时期,学生的智力、思维、体力、思辨得到一定阶段,是最适合冲刺、拼搏的黄金时期。而我们的大学恰恰缺失了这样的氛围。哈佛大学的学子勤奋研读、广泛阅读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值得当下天之骄子们好好学习的。
7、学习动机不纯,急功近利。当下的图书市场销路最好的就是各种教辅资料,如倍数学习法等学生用书。相反那些有益学生一生的经典名著、科普读物、名人传记等图书销路惨淡。即便孩子喜欢看,也被家长和教师视为看闲书,没收或者进行严厉批评,打击学生阅读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视野随着年级增长反而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8、家长和社会对整个教育支持力度不够,单凭学校孤掌难鸣,投入大,收效低。甚至整个社会对教育存在严重的偏见和敌意。家庭和学校没有建立紧密联系,家长们对学校横挑鼻子竖挑眼,吹毛求疵,对学校许多工作不够理解。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存在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合力,共促孩子发展。
9、大多数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效课堂教学所占比例不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层次不穷,这边唱罢那方上场。所谓的专家、教授们,不少是空谈误国的形式主义,象牙塔下的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根本没有考虑到中国教育的实情。比如学生基础问题,学校办学条件制约,师资配备等问题。
10、教师待遇低下,导致教师队伍没有吸收到优秀人才加入。师资力量匮乏,结构性短缺矛盾尤为突出。最近频频爆发的教师罢课事件,就是政府忽悠教师的具体表现。以口号、师德、奉献为由,搪塞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置教师的地位工资福利待遇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