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改行:映射教育体制之沉重
(2010-09-07 13:06: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远方之北—教育教研 |
教师改行:映射教育体制之沉重
最近,听到很多同仁改行了,从教师序列走了出去。他们中大多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有的在教育战线已近工作了十几年。他们能力卓越,发展全面,是学校的顶梁柱,是学科的领头人。他们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懵懵懂懂的学生,很多人为之惋惜,但这些人走的义无反顾。从某种程度来说,当下在岗的教师有改行想法的也比比皆是,只是有的是有想法没有办法而已。
教师改行,固然和如今教师压力过大有关,但深究其内,如今教育体制的缺憾和僵化也是教师职业无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的教育体制沉重在哪些方面呢?以我的愚见和肤浅认识,有这样几点:
1、行政规范化管理让教师缺少个性化,学校办学成了千校一面。从建国到至今,曾经有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教育改革从来都只是涉及到课程层面,涉及教育管理的问题从没有被摆到重要的议事议程上来。教育工作,自有其特殊性。教育需要包容和理解,教育的成果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韧性,周期性太长,所以不能够急功就利;需要自由和创新,封闭、军事化的管理,事无俱细,主管部门都要过问,都要指点教化,让教师失去话语权和创新意识。其实,创新和叛逆只是左右之间而已,但是过于严格的管理和教条的行政条规,并不能激活教育事业的最大解放。教师只能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某种意义上说,行政对教育事业的管理触及面越大,教育发展的空间就越小。原因在于:人才是多元化的,而行政却是有着统一的尺度和标准的。在行政规范化的管理下,学校办学的个性化也就无从谈起,学校的特色也就无法彰显,由此而今大多数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是有着基本文化知识的通才,而非才能卓越、自有其长的专才。国家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也就成了一个华丽的口号,我们的教育高层主管或者教育专家只有不听的喊什么素质教育。这些症结,不知道有没有行政领导从自身去反省中国复合型、创造性人才的匮乏呢?
虽说,国家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但教师身上的种种桎梏并没有因此解开,以下束缚让教师身心压抑,毫无安全感和职业价值感。
2、“校园安全”让教师缺失安全感,内心惴惴不安;无论是“枪杀幼儿事件”、 “问题蛋奶事件”、还是“学生宿舍中毒事件”,这些不安全的事件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人身安全压力全部转嫁到教师身上。为了怕学生夏季下河游泳出现溺水死亡,教师牺牲午休时间到河边巡河;为了防止学生在校园里出现不安全事件,学校不准学生提前进校园,一放学生不得在校园逗留;在这样的高压下,有几个教师的神经不是绷得紧紧的?
3、职称之路让教师缺失和谐感;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以学校现有的职称名额为前提。某一个职称设置相应的数额,数额满了,即便你才华横溢,技压群雄,成绩非凡,那也无济于事。于是,学校、教师、主管部门,为了这些有限的职称指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和复杂。大家抢破头、想方设法,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你给他穿小鞋,我给你交匿名信;你拉拢关系,我送东西;能力在关系面前,永远是失败者。结果,很多教师寒心了,踏实教书,不如私下走动。学校就为这样一个职称,搞得人心惶惶,纷争四起。
4、工资设置中的怪异让教师缺失发展感。不知道有没有专家和教育最高行政领导研究过广大教师的工资结构。现行教师工资里面有一条,教龄津贴。所谓的教龄津贴竟然最高是10元。不管是干了十年还是三十年,从教时间长短的补贴差距也就是10元而已。所以,很多在教育一线奋斗了十几年的同仁们,大手一挥就告别了自己曾经的工作岗位。这个教龄津贴应该像一支强心针才对,从教时间越长,教龄津贴越多,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师扎根在教育线。最起码,他看到自己坚守下去必要的物质奖励在此。而不是无足轻重的鸡肋,这10元钱的差距的确有些可笑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有一天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愿意投身到教师行列,甚至许多公务员愿意转行到教师序列,那才是中国教育的春天,那才彻底彰显出中国教师的地位是真真正正的提高。不知道这一天有多远?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还是愿意抱着这种微妙的期盼为之等待,也许不久的将来,也学在很久很久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