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破冰”首年为何普遍“遇冷”?
(2013-05-31 10:24:36)
标签:
杂谈 |
6月7日,高三学子将迎来人生的大考。今年高考,备受关注的最大政策变化是:异地高考终于“破冰”。记者从湖北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全省共有438123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219人为外省在鄂就读考生。而和湖北省一样,在门槛不高的地区,异地高考“破冰”首年普遍“遇冷”。如辽宁省符合异地高考报考条件的人数为5000人左右,而实际报考人数仅552人。(楚天都市报5月28日)
对于异地高考“遇冷”,不同的利益方都“借题发挥”。呼吁开放异地高考者称,异地高考开放了,对当地高考影响并不大,所以完全可以加大力度推进;反对异地高考者则称,闹那么大的动静,有多少人异地高考啊?
这些都不是理性的解读。异地高考之所以在上述一些地方遇冷,有多方面原因。其一,最为根本的是,这些地区并非异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区,由于人口流入相对较少、高考竞争比较激烈,地方政府在制订政策之初早就预计开放后也没有多少人。甚至可以说,这是在情理之中的。由于高考竞争比较激烈,一些符合条件的异地高考者也可能从自身高考利益角度,并不愿意选择在这一地区高考,还是认为回原籍高考划算。而如果换在流入人口多、高考资源相对丰富的北京、上海等地,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其二,今年刚出台异地高考政策,符合条件的学生并不多,此前由于没有异地高考政策,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能在读完初中之后就回到原籍读书了,因此,在当地有三年高中学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不多。很显然,如果这一政策进一步推进,情况就可能不一样,选择在当地读高中,符合条件的学生将进一步增多。因此,关注异地高考政策的效果,不能看政策执行的当年,而必须有3到6年的时间。
其三,这些地方开放异地高考,不只有学籍的要求,还有对学生父母的职业、住所限制,这使经过审核符合条件的异地高考考生进一步减少。以湖北为例,全省符合异地高考条件的考生约2000人,但最后实际报名的省外考生仅219人。假如没有对考生父母(即进城务工人员)提出住所、职业、纳税等要求,或许今年在当地报考者会比现在多。
上述地区的异地高考“遇冷”,其实传递出三方面信息。一方面,就是在已经开放异地高考的地方,异地高考的门槛(针对考生父母职业、住所的要求)还是让部分学生无法异地高考,需要进一步调整;另一方面,这再一次表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推进异地高考并不难,我国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异地高考问题不解决,可以说我国的整体异地高考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再就是,开放异地高考,利益考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每个考生会根据自身的现实高考利益做出选择。这也给北上广地区的异地高考解决提供了思路。
首先,我国应把解决异地高考的重点,聚焦在北上广等矛盾突出的地方,否则即便其他省市都开放了,问题还是只得到极少比例的解决,这无法回应社会的关切。
其次,解决北上广地区的异地高考问题,不能采取上述地区的思路,由于每个地方的人口流入情况不同、高考竞争激烈程度不同,适合一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很难适合另一地,而从高考利益角度出发,北上广的异地高考开放将举步维艰。在笔者看来,由于利益考量主导异地高考选择,所以,根本解决北上广等地的异地高考问题,必须突破现在的高考利益框架,寻求高考改革的思路。而不是在现有高考利益框架下,加剧利益冲突。这就需要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尝试探索高校不分户籍、区域划拨招生计划,而是面向全国的统一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