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老包袱”折射创新困境
(2013-02-11 07:03:37)
标签:
杂谈 |
蛇年春晚,引来网友“欢乐吐槽”。对于语言类节目,网友们纷纷嫌“太老”。“挑剔”的网友们认为蔡明表演的小品《想跳就跳》:不少段子老得让人“红着脸躲避”,“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微博上看了一个段子,几个月之后在春晚上听到了回声。”而在相声《败家子》的表演中,当郭德纲问起于谦老师有哪三大爱好时,台下观众齐喊“抽烟、喝酒、烫头”,其群众基础可见一般。但同时也反映出老郭春晚的秘密武器台本《败家子》有吃老本之嫌疑,网络段子、旧作品痕迹在《败家子》中处处可寻。包袱太老没抖响成为最大诟病。(综合南方都市报、腾讯娱乐2月10日报道)
春晚语言类节目创新乏力,已是一个老问题。去年央视春晚郭冬临主演的小品《超市面试》一结束,就遭遇网友质疑,指出该小品涉嫌抄袭日本搞笑组合UNJASH
众所周知,创新需要有质疑和批判精神,这对于相声、小品这类语言节目来说,尤为重要。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春晚舞台先后出现了一批“经典”的相声和小品节目,这些节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讽刺现实“接地气”。但近年来,脱离生活,不敢质疑、批评现实,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术研究如此,文艺创作也是如此。
客观而言,《败家子》这个相声,主题是不错的——“批判浪费,提倡节俭”,但这个主题,有更大的“应景”成份——眼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成“全国之势”,这样的主题,也就显得特别安全,至于节目讽刺“表叔”,吐槽公款吃喝,这都是网友们再熟悉不过的内容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创新点和笑点,无怪乎观众吐槽“意义大于笑点”,“除了不好笑,其它都很棒”。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段美国脱口秀节目视频,视频的内容是调侃我国的雾霾天气,那真是一边看,一边笑,一边心酸。我觉得,接地气的小品和相声节目,不该忽视现实问题,春晚的基调可以是“幸福”,但让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也是追求幸福。当然这不是指一定要有这方面的题材,而是指一个好的小品、相声节目,应该善于发现社会问题、批评社会问题。
这不仅是创作者的责任,更与创作平台有关。依照春晚节目的审查机制,估计语言辛辣,太过调侃现实,“意义”和“笑点”都不差的节目,是很难“过五关”来到观众面前的。于是所有节目,都变为没有什么棱角,剩下的也就是网络段子拼盘、”老包袱”组合以及一些俏皮话了。——向来,春晚的意义、主题就比内容是否精彩重要。
创新必须摆脱“主题先行”的思维定式,这不但适合娱乐节目,也适合所有其他领域。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是因为长期接受灌输教育,被要求“主题先行”,按一个模式成长,春晚节目的创新乏力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年春晚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舞美方面的新技术创新,这也表明组织者深知创新的重要,但这就好比近年来学校的校园建得越来越漂亮,纷纷引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却在教育模式上没有创新,教育理念陈旧、课程内容陈旧一样——而缺乏创新,节目是很难有生命力的,这也是春晚陷入存废争议的一方面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