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题”与教学的伦理底线
(2013-01-31 11:03:44)
标签:
杂谈 |
“据说山大某院期末考试最后一道题,18分: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 名同学。视与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给分,完全不相符得0分。好吧,老师你赢了!”当高校期末考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网络上突然疯传这样一条微博。记者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位被网友称为“神一样的老师”――山大管理学院的王怀明副教授。“题是真的,是人力资源专业的绩效管理考核课期末考试题,但事情不是网上说的那样。”(山东商报1月17日)
这位教师将这道题归为“体验式教学”,因为他所教授的课程叫绩效管理,这道大题考核的是“360度绩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评价”,被网友疯传的只是最后一问。他认为,让同学评价同学,就相当于同事互相评价,这根本没有什么。
我相信,就是这道题目出现在同事相互评价中,让同事写出上班最积极的3名同事和经常迟到早退的3名同事,也会被质疑为为难大家,这感觉不是相互评价,而是在“检举”,鼓励告密者。因此,有人说,这道题为何不这样出呢——选出你认为上课最负责的教师和最不负责的教师。这正是这道“神题”的“神奇”之处,老师是想借考试,让学生体验一下同事互评,而学生则感觉这不是考试,而是在借考试达到其他目的(包括考察考生本人的出勤情况),于是左右为难。这名教师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指出,“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检举同学”,这有点此无银三百两。
在笔者看来,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考核考试,老师可以尝试创新,但是创新必须有基本的伦理底线,避免给同学带来伦理困扰。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心理教育老师也搞一个体验式教学,考核学生对恋爱的认识,然后要求学生指出班级有那些同学在热恋,这会不会让学生们感到困惑,觉得老师是借此刺探学生的隐私。
进行体验式教学没有错,但同样要求学生体验,完全可以让学生设计班级同学考评办法或者宿舍优秀同学考核办法,而不是采取这种方式。再说,这道学生互评题,以与主流答案相符作为评分标准,也不符合科学绩效考核的要求,难道同事互评,大家选出一个最差的,就一定是最差的吗?这极有可能是多数人暴力——此人因态度认真,得罪了不少同事,大家趁此落尽下石。
需要注意还有,同事间的互评,尊重的是每个同事的话语权,要用好话语权,就应该减少利益因素纠缠,以让评价客观真实,而对学生的体验式考核,却是要评分,作为课程成绩的,因此这也会左右学生的评价态度,想到自己的答案怎样才能符合“主流”,同时也担心万一“不主流”,得分很低不说,还可能被老师认为对班级不了解、出勤情况差,给予很低的平时成绩。
所以,这给教师们的创新提出警醒,要坚持基本的伦理底线,这其实和学术研究一样,如果不注重基本的学术伦理,所谓的创新只会制造更多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