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才计划就应排除行政官员
(2012-11-29 07:09:26)
标签:
杂谈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近日推出校内“文澜学者”人才计划,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培养高水平学者。该计划提出一条特别要求:入选学者在受聘期间不能担任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职务。该校党委书记张中华表示,这是学校继校、院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之后,加快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具体举措。(中国青年报11月28日)
让学者在“官学”之间必须做一个选择,不能既当官,又谋求学术利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此举,有助于改变“权力通吃”的学术格局——近年来,一些高校的行政岗位十分吃香,原因在于行政主导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一名行政领导,虽然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可是却可以获得更多学术课题、更多的学术成果和更高的学术头衔,这严重败坏学术风气。但要让这一举措,起到实际的效果,还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管理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此前已经实行校、院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的改革,这也被称为“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但从学校内部的学术决策机制看,这一改革,还是表面上的,没有触及实质。一个事实上,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不是教授民主选举产生,在校内并不独立运行,也没有最高学术决策权,因此这被质疑为摆设。在这种情况,校长、院长的退出,只是让摆设进一步成为摆设。真正的学术权和行政权分离,应当是校长等行政岗位人员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做职业化的校长。如果大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要说入选“文澜学者”计划,不能担任处级行政岗位,所有学校处级行政岗位领导,都应该不再一边做官、一边做研究。
另外,从学术决策角度分析,大学开展学术研究,是不宜推出什么“计划”的。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到学校,都喜欢推出各种“人才计划”,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大学以山水命名的“学者计划”多达38个,“文澜学者”虽不以山水命名,但性质其实一样,是带有很强行政色彩的人才计划,一方面,学校行政通过这一计划,要求学者们要达到学校制订的学术行政指标;另一方面,入选计划者可以获得各种优待,使学者的竞争并不平等。我国大学要推进去行政化,就必须清理这类行政性质的人才计划,全力在大学里推进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实行同行评价,而非行政评价;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不在行政部门而在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