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人才计划就应排除行政官员

(2012-11-29 07:09:26)
标签:

杂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近日推出校内“文澜学者”人才计划,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培养高水平学者。该计划提出一条特别要求:入选学者在受聘期间不能担任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职务。该校党委书记张中华表示,这是学校继校、院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之后,加快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具体举措。(中国青年报1128


让学者在“官学”之间必须做一个选择,不能既当官,又谋求学术利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此举,有助于改变“权力通吃”的学术格局——近年来,一些高校的行政岗位十分吃香,原因在于行政主导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配置,一名行政领导,虽然没有多少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可是却可以获得更多学术课题、更多的学术成果和更高的学术头衔,这严重败坏学术风气。但要让这一举措,起到实际的效果,还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管理机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此前已经实行校、院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的改革,这也被称为“行政权和学术权”分离,但从学校内部的学术决策机制看,这一改革,还是表面上的,没有触及实质。一个事实上,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不是教授民主选举产生,在校内并不独立运行,也没有最高学术决策权,因此这被质疑为摆设。在这种情况,校长、院长的退出,只是让摆设进一步成为摆设。真正的学术权和行政权分离,应当是校长等行政岗位人员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做职业化的校长。如果大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要说入选“文澜学者”计划,不能担任处级行政岗位,所有学校处级行政岗位领导,都应该不再一边做官、一边做研究。


另外,从学术决策角度分析,大学开展学术研究,是不宜推出什么“计划”的。近年来,我国从政府到学校,都喜欢推出各种“人才计划”,有研究者发现,我国大学以山水命名的“学者计划”多达38个,“文澜学者”虽不以山水命名,但性质其实一样,是带有很强行政色彩的人才计划,一方面,学校行政通过这一计划,要求学者们要达到学校制订的学术行政指标;另一方面,入选计划者可以获得各种优待,使学者的竞争并不平等。我国大学要推进去行政化,就必须清理这类行政性质的人才计划,全力在大学里推进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实行同行评价,而非行政评价;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不在行政部门而在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


    当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能在这一计划中,限制入选者的身份,也是值得鼓励的。进一步的问题是,我国其他的人才计划,是不是也朝这方面努力,如果其他的人才计划,并不限定入选者的身份,那么,这一校内人才计划所做的限定,影响也就有限。比如,我国的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入选要求中明确提到入选者要确保70%的精力用到科研上,可查看入选结果,入选首席科学家的有不少校长、副校长——日理万机的他们,怎可能把70%时间用到科研上?对此,是否可以明确规定,担任大学校长、副校长者不得入选?这也是和我国近年来倡导的校长职业化吻合的,有几个新任大学校长在上任时就承诺担任校长期间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再比如,“长江学者”计划,是否也明确要求入选者不得再从事行政工作?据笔者所知,这一计划在最初实施时,是有这一要求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一要求,就逐渐“淡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