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学校的办学机制亟需创新

(2012-11-24 07:37:16)
标签:

杂谈

 

 “能走的都走出去了,留下来的是走不出去的人”。这些沉淀在最底层走不出去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关注,就将失去受教育机会,形成“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在日前召开的一切为了农村学生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关注点应该是农村后20%的边缘化群体,而不是忽视或抛弃他们。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光明日报1120日)


无论是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还是“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其实都应该把农村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作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而从过去10多年的农村撤点并校看,这一“弱势群体”被忽视了,地方政府出于“节省”教育经费,并在教育“锦标主义”思想的作祟下,强势推进撤点并校,他们以为,消除了乡村小学校、小办学点,集中办学,既减轻教育的负担,同时也展示了办学的政绩,可却没想到,这造成政府部门应该完成的基本教育任务,却没有完成——小学辍学率的大幅回潮,对目前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提出了警示。

    

今年9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已注意到这一问题,明确提出“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这就要求农村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不宜撤并的村小,并按照100人规模的学校保障基本办学条件。

       

然而,如何落实这一规定,显然是一道难题。如果由地方政府(乡或县)出资,那么,以前盲目撤点并校的问题,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地方政府就是觉得学校太小,还要配备师资,很不划算,因此把乡村校撤并了事。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加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省级财政对乡村教育的统筹力度,同时,创新乡村学校的办学机制。

      

首先,应当设立国家专项经费,推进“村小工程”,对于不足100人规模的乡村校,所学办学资金由国家支付。其中一个办法是,要求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教师,首先到这些乡村学校工作。目前,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资金,基本部分是由中央财政支付的,因此,中央财政可以通过这一计划,真正实现对农村薄弱地区的支持。事实上,如果采取这一办法,中央财政并不需要再新增多少经费(考虑到对人才的吸引力,可提高基本薪酬) 。另外,也可把特岗教师用到刀刃上。据对特岗教师的跟踪调查显示,有的基层学校并不乐于接受特岗教师,也没有给特岗教师大的事业发展空间,而是以完成上级交派的任务的心态来安置特岗教师的。

       

其次,应打破围墙,把村小建设乡村的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由于长期来的“条块分割,各自为阵”,乡村学校只是起到学校教育的作用,因此,当生源不足时,学校也就难以为继。而如果乡村学校,既是小学,又是幼儿园;既是学校,又是乡村图书馆;既开展小学教育,还给乡村成人提供劳技培训,这不就整合了资源,也凝聚人气,发挥更大的效益吗?近年来,我国出版部门在乡村推进农家书屋工程,但有调查显示,农家书屋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一个原因是,没有专门的人力投入维护书屋的使用,如果农家书屋,建在学校中,而不是再单独由出版、文化部门另起炉灶,情况完全有可能不同。再就是,我国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也加大了力度,但操作这一培训的是劳动人事部门,各地劳动人事部门又另搞一套,建培训点诸如此类,这些培训为何不可和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呢?而且,从乡村学校的前途看,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增加农村生活、技能的内容,才有长远的生命力。

       

我国乡村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本就不充足,这更需要打破条款分割,教育、文化、社区,甚至商业,都有必要协同起来,构思怎样共享资源,以恢复乡村的读书声和文化气息。——建好每一寸家园,而不是让家园抛荒,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否则,被抛荒的乡村以及乡村教育,伤害的不仅是农村边缘群体的受教育权权利、发展权利,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