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的幸运如何复制?
(2012-11-23 07:59:00)
中南大学的刘路,因为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成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而韶关学院也出了个类似学生,该校大四男生王骁威,也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可是他英语不好,四级没过,由于偏科,考研无望。
刘路的幸运于王骁威而言,遥不可及。对此,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曾峥教授谈到,“我们学校目前还不招研究生,也无法保送他去其他名校。我们很担心这个好苗子毁掉了,要是我是华罗庚或者陈景润,我就让他当我的助手,让他好好走下去。 ”
曾教授的话点出了其中的玄机所在。刘路之所以可以破格攻读研究生,可以破格聘为研究员,那是因为作为985工程学校的中南大学本身是一个研究生招生单位,有一定的研招自主权;而且,中南大学也有聘评教授职称的资格,所以可对少数优秀人才实行破格聘任。可这些,对于韶关学院这样普通的本科学校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
我国现在已有2600多所高校,本来,每一所独立的学校,地位应当是平等的,然而在我国,高校因级别、列入计划、工程不同,地位却完全不同,社会对学校学历的认可度也完全不同。像985高校、211院校,学生无论在求学还是就业中,往往享有比其他院校更好的条件与更高的待遇。包括研究生免试推荐中,也只有211院校的学生才有机会,这是社会上学历热的一个直接原因,很多二本、三本普通院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把考研改变自己的学校和学历身份作为“奋斗目标”,这些学校也迎合学生们的这种需求,努力打造“考研基地”。据媒体报道,在山东就有一名从临沂师范学院历史专业毕业的考生,从2004年毕业起,他已经连续8年报考北大的研究生。他本人的想法是借考研提高自己。不过,提高自己的路径有那么多,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其实质不过是美化学历,转变学校身份。
另外,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本应该属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包括招生、课程学科设置、教学、教师聘任、学位授予等),目前学校并没有拥有,而是由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评审、评估的方式,适当给少数学校少量的自主权。比如招生,目前只有80所学校有5%自主权;学位授予,需要经过评审,获得学士点、硕士点、博士点才可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给学生授予相应的学位;教师聘任,则要获得职称评审权之后,才能在校内评聘教授、副教授,否则就要交给政府部门评审。前不久,在新一轮撤销行政评审中,设置研究生院的自主权交给了大学,可硕士点、博士点的审批权还在教育部门;评审高校聘副教授资格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但行政评审的本质没变。
上述管理模式,也直接导致学校办学理念的迥异。有一定自主权的学校,相对来说在人才培养、教师聘请方面有更大的空间。中南大学的刘路就得益于学校有这一条件;而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日子显然就要相对差一些。本身与重点院校就有地位差距,再加上学校无法自主办学,很难树立学校形象,于是近年来,随着生源减少,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在一些地区的招生工作便陷入了困境。
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就需要改变目前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切实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只有每所大学都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才能办出个性和特色。另一方面,有必要推进各类教育平等竞争、平等发展,重新评估造成学校间不平等状况的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各类工程、计划,淡化学校的行政色彩,只有学校平等,才能给学生多元的教育选择,也才能打破学历社会的观念,关注教育本身的发展。
中南大学刘路的幸运,不应只是他一个人的幸运,每所大学的学生,都值得拥有同等的成长、发展机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