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生扩招看大学的“规模化”办学思维
(2012-10-22 07:39:46)
标签:
杂谈 |
记者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获悉,该中心刚刚完成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学科专业评价”课题显示,目前我国有30多所高校每年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部分已超过本科生。
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在读研究生对“导师不导”抱怨颇多,研究生就业前景也不佳,调查显示,2009年至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可研究生规模近年来还是持续扩大。这一办学局面的背后,是我国高校的“规模化”办学思维,以及让这一思维畅通无阻的教育管理制度。
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这其实是不少大学,在提出“创建研究型大学”时,就提出的目标,而近年来,一些高校也以此来证明本校已建成研究型大学。这种完全按照数据指标办学的方式,让我国大学陷入“规模化”办学思维,难以自拔。
从世界一流大学看,研究生规模,基本生都超过本科生规模,比如哈佛大学,本科学生6000多名,全校学生达180000人,麻省理工学院,本科学生4000多人,全校在校生万余人,简单计算,研究生在校规模超过本科生规模。国内高校领导由此认为,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就要大幅提高研究生规模。
可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规模以及本研比,是通过长期办学逐渐形成的不同,我国的研究生规模和本研比是迎合功利的办学目标与需求,刻意打造出来的。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扩招研究生,并没有考虑办学条件,不少学校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结果是,研究生师资严重不够,有的导师同时要带上百名研究生,导师制形同虚设。而在国外大学,一名导师同时带6、7名学生已属不易。
其二,把研究生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蓄水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加之社会对高学历的需求——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晋升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扩大研究生规模,显然不愁生源,学校大幅扩大研究生规模,不但增加研究生教育的体量,还直接为本科就业率提升作出贡献(考研学生也作为已就业学生统计)。
其三,大学的招生、学科设置、专业设置,主要取决于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学校行政领导的考虑,教授没有发言权,换言之,要招多少学生,行政一拍板,就可畅通无阻。就是教授们觉得离谱,但也无法改变。近年来,不少大学教授对同时带几十名学生颇有抱怨,但不按学校规定接受,就面临饭碗的问题。
总之,在行政领导眼里,扩大研究生规模,可“一石三鸟”,一让学校的办学数据好看,本研率向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靠拢;二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延缓学生就业;三满足社会的高学历需求。这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主流思维,几乎所有本科层次院校,都以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作为学校上水平的目标,以提高本研率作为本校迈进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举措。
这种办学思维,结果可以预料,大学的规模在急剧膨胀,可办学质量、声誉却严重下降,而且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事实上的教育浪费和人才浪费。舆论也呼吁大学要转变这种思维,但我国办学者似乎根本不用考虑这一些,原因是,就是大家对此不满,可是,学校根本不愁生源。一方面,社会存在旺盛的学历需求,另一方面,研究生招收和本科招生一样,实行计划方式,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多大选择权。
这是我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根本不同。国外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和本科一样,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在这种机制下,如果一校的教育没有特色、质量不高,考生就不可能选择,为此,学校必须考虑提高教育质量、办学特色,以此吸引生源。
另外,国外大学的学位,是大学自主授予,没有国家承认一说,社会不会把研究生学历,就称为高学历,并按学历选拔人才,大学授予的文凭要经专业机构认证才被认可,而人才是否得到认可,不是看文凭而是看能力,因此,学校的教育,不像我国内地的高校,可以“回报”给受教育者一张国家承认的文凭,而只有回报给受教育者货真价实的教育。受教育者追求的也是教育本身,而不是能获得文凭。
在这样的招生和学位授予制度下,大学面临严重的竞争,时刻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是校领导想达到就能达到的,这不但要考虑受教育者的选择,还要考虑维持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对比世界一流大学,大家可以发现,其总体办学规模,都要远远小于我国内地的名校。而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防止校领导的“冒进”,大学还建立起防止行政权干预教育权和学术权的机制,像招生、学位授予等事务,都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管理、决策,在这种决策机制下,就是校领导想扩大规模,但如果教授委员会不同意,也就不可能得以执行。
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受教育者充分选择、学校自主授予学位的办学环境中,学校的“规模化”办学思维,是很难有市场,行不通的。只有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赋予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学校的权利;打破国家承认学历体系,让学历不值钱而教育本身值钱;同时在大学内部建立教育和学术管理机制,我国发展教育才能摆脱随心所欲,想扩大规模就扩大规模的局面。面对受教育者选择、市场竞争的压力,大学必须改变原有的办学思维,重视教育质量、学校内涵,而难以再一味追求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