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顶级厨师”之梦一声喝彩
(2012-09-18 08:17:02)
标签:
杂谈 |
周日参加《顶级厨师》节目的研讨会,有多位与会的美食专家和影视制作专家,都谈到,他们从节目中可以感觉到制作方的纠结,是想做成真人秀节目,还是美食节目?是想让观众看厨师们的梦想,还是看美食的制作过程?按照节目的定位,无疑是前者,可是又有多少观众关注厨师的梦想呢?
这个节目面临的纠结,某种程度就是当下厨师职业的纠结。大家喜欢品尝美食,可是,我国有多少青少年的梦想,是成为顶级厨师呢?近日,有媒体曾调查城市的“新蓝领”,发现不少大家认为不起眼的工作,诸如母婴护理师、高级厨师、高级西点师、资深的修车工、数控机床技师、负责家具绘图雕工的木匠师傅、电子企业中掌握特殊技能的技工、建筑工地的模板工等“不系领带、不在办公室”的蓝领工种,有的月薪已经超越普通白领,这些蓝领人群的收入从年薪3万多到十几二十万都有。(第一财经日报9月14日),可是,这些职业的社会评价依旧不高。简而言之,“高级厨师”、“顶级厨师”,再高级、再顶级,说到底还是“厨师”。我国很多家庭,对孩子成才的期待,还是考上名校,做高管、高官。
《顶级厨师》是一档引进节目,在国外“很火”。本来,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应该“更火”才是,那么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那么多的“吃货”,这都是优势。可是,其并不像国外节目那般火爆,其中的原因,恐怕很大程度与社会对厨师的认识有关。参赛的厨师都有自己的梦想、也在节目中成长,但这一梦想,与其他选秀节目选手的梦想,在观众心目中,分量不一样。
在美国,一名可以进哈佛的同学,放弃哈佛而选择进烹饪学校,并不会让大家大惊小怪;在加拿大,中学就开设有烹饪、手工课,选修的同学众多,一门烹饪课有4个学分。这是一种多元教育和多元成才的教育环境与成才环境,一些学生的兴趣就在做手工艺者,而教育为其提供选择的空间,劳动与职业不存在高低贵贱,每个人的梦想都真实并值得尊重,可以说,是真正的“360行,行行出状元”。
我国社会目前存在严重的教育焦虑,虽然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3000万,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已经近75%,但是,高考对于很多家庭和学生来说还是“性命攸关”,“从幼儿园开始高考”的新教育口号让学生和父母不堪重负。与此同时,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已达700万,政府部门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为70%,这意味着至少有20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可就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时,不少行业紧缺人才,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就像前述的厨师、修车工、模板工。
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困惑的局面,就在于没有多元的教育和多元的成才——我国教育是分等级的,大学被分为普通高校、职业院校;“985”高校、“211”高校、一般普通高校;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等等。劳动是也分高低的,大学毕业生的首选是进机关、国有企业、跨国公司。这种教育局面和就业局面,导致成才的模式极为单一——“上名校、找光鲜的好工作”,而所有人都想挤入这个单一的通道,于是,焦虑不可避免。
走出教育与就业的焦虑,必须推进多元教育和多元成才。这就需要打破教育的门户之见,实现各类教育的平等发展,改变就业的面子思想,实行真正的“体面就业”——联合国曾经在新千年的时候,发表了一个新千年宣言,其中,就提出“体面就业”的观念。所谓“体面就业”,就是全世界所有的青年,都应该享受到有保障、有尊严的就业,不管在那个行业,那个工种就业,他都能够得到社会平等的福利、平等的保障,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这就是“体面就业”。
目前,我国涌现了薪资不低的新蓝领,电视也把选秀对准了厨师,这都在呼唤多元成才,传递多元价值理念,为此,教育必须做出改变,一方面,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生从单一的知识教育、分数评价中解放出来,在学校和家庭中,让人格教育、生活教育回归;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倡导多元成才价值,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小孩说他的梦想就是做厨师,而大人们不会呵斥、阻止,甚至创造条件让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中学学习相应的课程,再进职业学校,不觉得职业学校低人一等,那么,教育也就走出了焦虑。顶级厨师也不会再有类似的纠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