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解决教育问题必须触及实质

(2012-09-17 06:21:59)
标签:

杂谈

暑假中,一个大学生课题组,将“多版教材”作为调研对象。他们走访了大城市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听老师、学生和农民工对“多版教材”的意见。最近,他们拿着调研的结果来采访我。他们比较得意于自己的“发现”:“多版教材”也是一种教育不公,正是由于各地的教材不同,所以才导致流动儿童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难,打工子弟学校选用户籍所在地的教材等等。但我并不认同这一“立意”,这只注意到表面问题,而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这正是我国当前研究、解决教育问题,共同存在的问题。学生们也被感染。

       

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立意逻辑是成立的——因为教材不同,所以要回户籍所在地高考,就得学户籍所在地教材,如果做到全国只有一个版本的教材,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另外,同样是中国学生,为何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要学不一样的教材呢?是不是存在难度差异、质量差异?

       

可是,这把教材的问题,与考试评价体系、高考公平混淆了。教材要有多个版本,这一方面是为了打破教材编写的垄断,推进教材编写的竞争、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如果全国只有一个版本的教材,教材被一个出版机构高度垄断,教材的编写没有竞争,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是会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我国近年来尝试打破一本教材的格局,但还打破得不彻底,总体看来,教材的编写还是由行政部门主导(委托某个编委会编写、组织专家审定、指定学校选用这本教材),因此,教材编写的内容、质量存在诸多争议。

       

另一方面是为了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的学校,应有权自主选择适合本校办学定位的教材,甚至可以自编教材(校本教材)。如果只有一本教材,学校不得不选用这一本教材,如果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呢?——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教材往往有多家社会机构编写、出版,学校选用那本教材,通常由社区教育委员会(或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决定,这样编写、选用的教材,由于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参与选择,因此,教材的编写质量普遍得到认可。

       

而不同的教材,会不会导致考试不公呢?这就要看考试采用何种形式,并派怎样的用场了。在发达国家,大学认可的统一测试,通常是学业水平(或学术能力)测试,这种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推理能力,与学科并不一一对应,因此,不管学哪个版本的教材,在这一测试面前的平等的,就如SAT,全美学生高中任何阶段都可参考,还如TOEFL,中国学生不管来自哪个省,都考这一张试卷。简单地说,在“教(学)招(生)考(试)”分离的背景下,中学完全自主教学,考试由社会机构组织,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大学自主招生,结合中学学业成绩和社会评价考试自主录取学生。在这种格局中,考试不是教学的指挥棒,中学教学当然不存在应试。

       

我国却不然,目前是“教(学)招(生)考(试)”一体化,考试居于核心地位,是高一级学校录取的唯一依据,也成为下一级学校教学的指挥棒。这种考试的特点是学科考试,与学科一一对应。很显然,教材的选择,就与考试的内容有关。

       

在“教招考”一体化的语境中,大家分析教育问题,必然是考决定教、考影响招。因此,经常能听到的解决教育问题的思路是,实行统一教材、统一考试、一条分数线。而这样的思路,强化的是“教招考”一体化,势必加剧应试教育风气;另外,也完全无视中学的教学自主权、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当我们谈到我国学校“千校一面”,无法培养有个性和特色的学生时;谈到教材被行政高度垄断,出现教材利益链时,对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十分痛心,可是,在构思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时,都把这忘记得一干二净。

       

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少人认为,当前的整个教育考试格局无法撼动,因此,也就在这一格局中做文章。不仅对于高考公平如此,对于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治理奥数热、择校热;对于推进教育去行政化、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也是如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不是增加投入,转变资源配置模式,而是发文下禁令,禁止择校、打击奥数;推进教育去行政化,不是切实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改革校长遴选机制,让政府推出学校的评价、评审,而是校长不再担任本就不发挥作用的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职务。可想而知,这些治理思路,会治理出怎样的效果来。

       

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的“立意”,也只有就事论事了。笔者所担忧的是,研究、解决教育问题,不触及核心问题,只做表面文章,并成为一代代传承的思路,我国的教育问题,会演变得越来越复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