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面开放异地高考的启示
(2012-09-09 06:30:23)
标签:
杂谈 |
记者7日从福建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该省已经明确,从2014年起,凡在福建高中有三年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都可在福建就地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允许参加本科、专科层次录取,并与福建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海峡都市报9月8日)
这是继山东之后,我国第二个省宣布从2014年开始,全面开放异地高考——取消户籍限制,完全按照学生的学籍参加高考,并享有同等的录取机会。此前,福建已经在“高职单招”中,允许在该省中等职业学校有一年及以上学习经历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报考。相比山东开放异地高考,福建省的开放更令人振奋,也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统计显示,福建2009年已接收58.09万名外来工子女进入义务阶段学校学习,这一数据比上海的47万还要多,面对这么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福建完全开放异地高考的“底气”何在?
一是本省户籍考生近年来逐渐减少。福建省高考报名人数2008年达到最高值,为32.7万,此后逐渐下降,今年仅为25万多,下降了7万。这为开放异地高考提供了空间,按照目前的外来人员子女数据,开放之后,每年新增的人数不会超过7万。
二是福建一直保持高考录取率提高,包括在本省高考人数快速增长的时间段,据统计,2000年,福建省高考报名人数为9.8万人,录取人数为4.8万人,录取率不到50%。此后报名人数以每年2~3万人的规模逐年增加,到2008年达到最高值32.7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65%,这一组数据给大家的感觉是,就是高考人数增加,录取几率并不会下降。
三是福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在开放异地高考的情况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不会激烈,反而可能比例提高,这是当地考生最关注的——目前高考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一本阶段,二本、三本和高职院校在不少地区已遭遇零投档。根据福建省提供的数据,2012年一本录取率为12%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其中北京大学在当地计划为39人。如果维持目前的一本率,以每年新增5万考生计算,一本计划增加5000人,这对福建来说,在得到国家教育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并不是多大的难题,去年高考招生中,当地一本就增加计划近2000人。而如果北京大学在当地增加10个人,当地进北大的机会就比过去大增。
以上这些条件,我国很多省市其实都具备:本地生源减少、维持相同录取率,那么,对于流入人口这么多的福建生都能做到,其他省市有何理由不能做到呢?——山东省的流入人口并不多,而福建省的流入人口众多,其开放异地高考,是具有复制效应的。可以预计,我国大部分省市将按照福建的模式开放异地高考。
焦点问题又回到北京、上海和广东。近年来,北京、上海的高考生源也在大幅减少,按理,也可开放异地高考,可为何不能全面开放,却要设置门槛条件呢?一大原因是,北京和上海的一本录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5%,达到25%以上,而且,北大、清华在北京地区的录取名额很高,两校2012年在京的招生名额各达到近300人,如果北京开放异地高考,新增人数可能为现在的1倍,在保持升学率不变的清华下,北大和清华将增投300个计划,这快接近在福建的招生计划的7倍多了,如此一来,地区间的不公平更为严重,北大和清华当地化的趋势不进一步加剧吗?上海开放异地高考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按照现在复旦在上海的招生计划核算,如果异地考生数与户籍考生数持平,复旦在上海的招生比例又要回到多年前的50%水平。
所以,推进异地高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流入人口的多少,也不在于维持当地的总体升学率(全国高考录取率平均已经达到72.3%,考虑到弃考学生,录取率其实已超过75%),而在于少数重点名校在各地的招生计划极不均衡,当地化情况严重,这造成协调计划很难,于是无法推进异地高考。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当前的高考利益格局,寻求改革的思路,大力推进这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目前我国已有80所高水平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这些高校只需再往前进一步,取消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的嫁接,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考生自主报考、自主申请,不再受户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