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增加的6000亿教育经费用到哪里去了?

(2012-09-07 07:32:54)
标签:

杂谈

 

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中央财政已经按照4%进行安排,各地也要按照要求落实这个指标。预计今年总经费将达到2.2万亿,比去年增加大约6000亿左右。(人民网96日)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GDP4%,具有历史意义。增加教育投入,其目的是让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老百姓的教育负担减轻。可是,在教育经费增长的同时,老百姓的教育负担,真的减轻了吗?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幼儿园高收费的治理效果,仅3.4%的受访者给予正面评价,84.3%的受访者给予负面评价。(94日《中国青年报》)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是,增加的教育经费到哪里去了?用到提高质量、推进教育公平,减轻老百姓负担的刀刃上了吗?

对此,教育部表示从五个方面管好教育经费,包括公开财务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评估都在阳光下运行;成立教育经费监管事务中心,这是教育部成立的专门对教育经费进行监督的中心,同时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这些措施很重要,可是,更重要的措施,应该是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的民主决策机制。

在发达国家,有专门的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的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按预算履行投入责任。由于有这样的拨款机制,因此,不存在向政府“讨钱花”,政府想拨多少就拨多少;以及教育经费没用到刀刃上的问题,具体怎么开支需要按照拨款委员会制订的预算进行。

我国目前缺乏的正是这一拨款机制,这带来两方面问题,其一,究竟拨多少钱,由政府部门说了算,这导致财政性教育投入一直未达到GDP4%;其二,存在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的情况,教育经费开支不公开、透明,公众很难参与决策、监督。

从政府保障教育的职责看,应着重保障公共基础教育,因此,如果我国有公众参与教育经费预算、使用的机制,应在确保教育经费增加的同时,将新增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具体包括,解决我国整体教育的“短板”——学前教育问题,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缓解“入园难、入园贵”;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省级财政统筹,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义务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事实上,按照新增6000亿经费的幅度,我国已完全可以利用这笔钱,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并很大程度上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但从目前情况分析,这新增的6000亿花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方面的并不多,而进入了更能展示教育成果的高等教育等领域。

所以,要让教育投入用到实处,产生实效,我国必须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这是确保让教育投入维持在4%水平,甚至进一步提高,以及监督政府在保障公共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机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