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地高考问题被人为复杂化

(2012-09-06 07:48:48)
标签:

杂谈

国务院关于异地高考的意见前不久出台,按照该意见,各地将因地制宜制订具体的方案,原则上在今年年底出台。舆论普遍认为,这一意见的发布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看到了就地高考的曙光。

 

相比于没有意见来说,出台意见应该说是进步。但是,总体而言,这一意见还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内寻找解决异地高考的办法,因此,很难找到根治的办法,而且也会产生其他问题。

 

其一,在现行高考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下,解决异地高考必然面临本地户籍人口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利益冲突。道理很简单,我国高考录取,是把计划划分到各省的,因此,如果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或者放宽报名条件,本地户籍人口会认为外来人员瓜分了自己的高考蛋糕。为此,这次国务院的意见明确提到,教育部有关部门将对净流入人口多的地区,增加招生计划,确保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不受冲击。

 

其二,在保证本地户籍人口高考利益情况下,开放异地高考将带来争议。首先,有人会把进城务工人员争取正常的升学权利,认为这是进城务工人员想获得和城市一样的“高考特权”;其次,开放异地高考,并没有改变全国高考资源配置不均的现实,按照国务院的意见,京沪等地为保证户籍人口高考利益,将增加高考录取指标,这意味着京沪整体的高考录取情况不变,在全国名校高考录取计划不增加的情况下,名校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录取的人数进一步增加。

 

其三,由于高考录取指标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开放异地高考,将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当地政府所预料般,成为“教育洼地”。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在谈到异地高考时,都担忧开放异地高考后,会带来“高考移民”,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资源承载能力。如果我国一直维持现行高考录取制度,而且京沪等地的名校录取指标远超过其他地方——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一本录取率已经达到25%以上,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8.5%,那么,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

 

上述这些问题,正成为地方不愿意推进异地高考的理由,也必然会导致地方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设定异地高考的门槛。因此,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必须打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操作方式很简单,就是取消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高校的录取名额不投到各省市,全国各地考生公平去竞争。

 

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这就是把分省按计划录取,变为全国总计划录取。二是全国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招生。相对而言,笔者更赞成后一种做法。因为第一种做法进一步强调了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作用,会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再就是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落后,学生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难以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竞争,虽然消除了“高考移民”,还是会出现“教育质量移民”。而第二种做法,首先符合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并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其次,高校在录取中,可以结合考生统一考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和地区教育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尤其是可以通过地区教育因素,校正各地的教育质量差异,实现地区间的高考录取实质公平。

 

说到底,推进异地高考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既要推进异地高考,又要维护现行高考制度,保证地方高考利益,异地高考当然十分复杂。而如果从根本上改革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众所周知,国家教改规划已经确定了“学校自主招生”的高考改革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推进高考改革,既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改变应试教育格局,又可推进高考公平。放着明晰的路径不走,却非要在弊端重重的现行制度框架下左冲右突,制造矛盾,不知主管部门作何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