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准留学生为何参加高考?

(2012-08-09 14:39:56)
标签:

杂谈

各地高考录取已近尾声。有记者在采访时告诉我,他在调查中发现,被录取却不报到的情况,日益增多,一些名校也难幸免。而录取不报到的原因,居然有考生在高考前就已拿到海外名校录取通知书,并决定到国外读书,却继续参加高考,填报志愿的。


这些学生是想体验国内高考吗?显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这样,据称是应中学和老师的再三要求,希望他们报考并填报志愿,为中学母校的一本升学率和名校率作出贡献。而且,对于这些学生,中学和老师还会把获得的奖励分一部分给他们。换句话说,就是利用这些准留学生的高考“剩余价值”。


真是难为了中学和老师们,为提高一本率和名效率,想出这样的招数。这表明,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宣称不再用升学率、名效率来评价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但实际上,升学率,尤其是一本率和上名校的人数,还是评价一所中学办学最重要的指标,当地政府也是根据这一指标,对学校和老师“论功行赏”。


围绕升学率,基础教育已经闹出很多故事来,而就在高考这个环节,除了学校动员已经决定出国的优秀学生参加高考,以提高一本率之外,还有的中学,则动员那些平时成绩不佳,上一本、二本无望的学生干脆放弃高考报名,这样也为学校的升学率做出贡献。


这一招数还表明,高中学校其实并不关心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人生发展。对于中学来说,当高考成绩公布、批次控制线划出来之后,大多学校根据上线人数,计算出一本率、本科率,就完成了本年度高考任务,至于上线的学生是否被录取,已经与学校无关。比较好的一些中学,除了看一本率、本科率,还要关注上名校的情况,这些学校会进一步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希望他们能进名校,但被名校录取是否去报到,不再是学校关注的范畴。所以,我们看到,有的地方的高中,用重金收高分复读生,就是希望他们能来年上名校,而上了名校之后,还有学校动员学生继续复读。


对于出国留学学生参加高考填报志愿,被录取却不去报到,很多考生很不满:既然你已决定不在国内上大学,为何还要去抢录取名额?而大学也感觉自己被“玩弄”了。并建议采取办法限制这种做法。在笔者看来,对于考生的这种行为,是很难限制的,因为报名参加考试、录取了而不去报到,是考生的正当选择权利,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得剥夺。要治理这种现象,需要改革我国的考试录取制度。


从根本上说,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二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教育完全围绕高考目标展开教育教学。要让基础教育不再关注一本率、二本率等功利的办学目标,靠政府部门发文是解决不了,必须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推行教招考分离。


另外,考生被录取不报到,就导致高校招生名额“闲置”,根源也在集中录取制度。由于只有一次集中录取,因此,当学校按招生计划数发出录取通知书学生却不来报到时,学校已无能力和机会再进行招生,对此,比较适合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多次招生。在美国,像耶鲁大学这样的学校,发出100张录取通知书,也只有60多个学生去报到,而由于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可以根据学生报到情况多发录取通知书,以及可以多次录取,因此,不存在所谓的“招生缺额”问题。


总之,集中录取制度不改,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放弃高考,报考放弃高考报名、放弃填报志愿以及放弃录取,与此同时,我国基础教育还会继续围绕这一制度办学,出现更多荒唐景象。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才能让我国的教育,有健康发展的生态和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