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难入园贵为何再次成为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
(2012-08-03 07:14:09)
标签:
杂谈 |
8月2日下午,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中国教育小康指数”,数据显示,六成受访者对中国教育给出了“不公平”评价,五成受访者对目前国内教育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入园难入园贵,教师素质和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城乡教育差距,是中国公众最关注的三大教育问题。(法制晚报8月2日)
对比去年该杂志发布的“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今年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入园难入园贵再次成为公众最关注的问题。2011年,这一问题列在关注度第10位。而有意思的是,2010年,入园难入园贵是当年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
这与调查对象的不同,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过山车”,更反映出我国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在现实中遭遇阻力。
2010年,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被选为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学前教育问题就是公众提意见最多的领域。之后,在7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务院针对公众关注的学前教育问题,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于年底下发了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制订“三年行动计划”,缓解入园难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情况下,公众自然会降低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认为只要“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可以得到有力的缓解。记得当时各地的媒体都报道,“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明年(2011年)会改观。然而,时隔两年之后的“民意反弹”显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并没有按计划推进(2013年,就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仍旧十分严重。
一个老话题,又让公众想起,这就是,应把学前教育,或者至少一年学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我国学前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短板——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56.6%,这一数据还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2009年之前,我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只占到整体教育经费投入的1.3%左右。学前教育的保障力度可想而知。因此,公众纷纷建议,要提高学前教育的保障力度,必须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将保障学前教育投入,作为政府部门的强制性义务。
我国政府并没有响应公众的意见,而是希望通过“三年行动计划”来解决这一难题。可问题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成败,也取决于政府增加投入。那么,怎样确保政府投入增加呢?各地的办法,基本上都是层层下发文件。比如广东在执行国务院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时,规定“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学前教育的督导,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2011年,省将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发〔2010〕41号文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各地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和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公告,对成绩突出的市、县(市、区)政府给予通报表扬。
没有刚性财政约束的学前教育,或者只依靠上级来问责下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是难以保障的。结果可能是,做了表态(比如有地方政府宣布每年投入几个亿),却不见下文;计划制订得很完美,可根本不执行,公众也无从监督。在这样的财政保障机制下,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再次成为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在意料之中。要根本解决学前教育这一民生问题,政府必须拿出切实有力的行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