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志愿折射高校的生源危机
(2012-07-31 16:13:16)
标签:
杂谈 |
教育部最近通报,近期发生的几起考生高考志愿被非法篡改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已陆续被公安机关抓获。被非法篡改的考生志愿在案情查清后也已经恢复。教育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树立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如发现报考志愿等个人信息被篡改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各地招生管理部门也必须加强考生志愿填报密码保管、发放和志愿确认等环节管理,严防招生工作人员和中学泄露考生个人信息。
教育部的提醒,总体看来,只具“象征意义”,这几起篡改志愿事件,不是考生发现被篡改,然后才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的吗?而各地招生管理部门本就具有防患考生志愿被篡改的责任,出现志愿被篡改,是管理部门的严重失职。
笔者想说的是,针对考生志愿被篡改,教育部门更需要深刻反思,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提醒考生和有关部门加强防患的同时,必须查找问题的根源。
发生在民办高职院校的篡改志愿事件,表面上看,是这些院校违规“抢生源”,但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学校已经面临生源危机。而导致这些院校之所以出现生源危机的原因有三。其一,这些学校的办学基本采取规模路线,靠学生的规模来维持学校的生存,调查显示,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在“教育产业化”如火如荼时兴办,学校举办者看好教育产业前景,因此把学校的规模设计得很大,大搞征地和盖楼,结果是,学校日常运行费用巨大,对于这些学校来说,一旦招生规模缩减,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其二,这些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主要办学收入来源为学生学费,除此之外,既没有政府部门的补贴拨款,也无社会合作办学经费或社会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少招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少一笔办学收入。
办学成本的巨大和办学经费的单一,让高职院校的办学很快陷入恶性循环——学校为节省办学开支,不得不压缩聘请教师的费用、购买设备资料的费用,以及举办一些教育教学活动的费用,这严重影响办学质量,随之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招生。
其三,我国教育管理和就业中,还存在大量对民办院校、职业院校的歧视性政策。比如,在大学招生中,民办院校和职业院校往往放在最后一批招生,这决定民办院校和职业院校比公办院校低人一等。由于本身地位“低下”,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总觉很难翻身,在遭遇生源危机时,就会很少从长远考虑,而会以得过且过的心态,“违规”招生。
对于懂得招生录取规则的人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的这种违规招生,是十分低级的。因为按照招生录取规则,如果一名考生填报了某所院校,分数达到这所院校未被录取;根本没有填报某所院校(包括没填服从院校调剂),却被某所院校录取了,考生是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志愿被篡改,或者有违规的行为发生在自己的录取过程中的。也就是说,学校篡改考生志愿的做法,必暴露无疑。
要让民办院校和职业学校走出办学的困境,在笔者看来,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这些学校本身必须转变过去的办学思维,直面生源危机,调整办学战略,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民办院校、职业院校应对生源危机,不能寄望歪门邪道,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质量才是学校的生命线。
其次,国家应帮助民办、职业院校走出困境。一方面应取消一系列歧视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最近教育部出台了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22条”,希望这“22条”能得到切实执行;另一方面,应该给民办院校适当的补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对私立院校照样有补贴,因为私立院校同样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贡献,按照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政府有责任分摊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否则,民办教育的成本就将由受教育者全部承担,这对民办学校和学生都不公平。
再次,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我国民办院校和职业院校和其他公办院校一样,缺乏办学自主权,因此即便面对生源危机,也很难灵活、自主地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这都是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的。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局面不改变,民办院校、职业院校将很难走出危机。而且,可以预计的是,将会有更多的学校用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和应对能力,陷入办学危机中,其中甚至会有一些公办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