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招工难”,城市需反思农村需抓住机遇
(2012-01-28 12:35:34)
标签:
杂谈 |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往常此时,很多农民工已经开始打点行装坐上了南下北上的列车出门打工,而今年却冷清了许多。很多人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出门打工了。“招工难”与“用工荒”已经从沿海蔓延到内地。(北京晨报1月27日)
农民为什么不愿走出家门呢?各有各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照顾孩子。有舆论借此呼吁城市要进行反思,要缓解“招工难”与“用工荒”,需要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同等的权利。这当然不错,但在笔者看来,这仅是城市思维,如果站在发展乡村教育、经济的角度,这也是乡村教育、经济新的机遇。
站在城市角度,确实要反思农民工为何不愿意走出家门再回城市。近年来,针对数千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有关部门曾呼吁,农民工应该尽可能把子女带在身边。可是,要是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有多少农民工会不愿意呢?现实往往令农民工很无奈,把学龄前孩子带在身边,在城市难以进幼儿园,能进的有不少是不合格的黑幼儿园;把上小学、初中的孩子带在身边,由于无法支付公办学校开出的各种费用,以及民办学校的高学费,有相当部分只能选择进打工子弟学校,就是这样,打工子弟学校还时常面临被关闭的风险;而在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要在城市继续升学,困难重重,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意味着高中阶段学习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求学。这样一路走来,孩子的上学问题十分闹心,在家乡无多少就业机会时,农民工只有无奈地把孩子放在老家,由长辈照料;而当家乡有就业机会时,就有可能选择留在家乡。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需要检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态度。国务院虽然早就发文,要求城市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求学问题,并严禁收取择校费,可在一些地方,这一问题解决得并不好,一些公办学校还想方设法把外来人员子女拒之门外。另外,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随迁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后当地升学的办学(即异地高考),可到现在为止,异地高考只有提法没有办法,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多次上书政府加快出台政策,可却一直没有下文,让他们为子女的未来揪心。由于子女无法在城市得到平等的教育,所以,进城务工人员,其实很难融入城市。而这还仅是他们在城市面临的一方面困难。
笔者更在乎乡村教育,是否针对“农民不再外出”做出改变,农民因子女不再外出,表明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如果能针对这种现象,重视乡村教育、乡村文化建设,那么,过去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农村教育凋敝的景象,就可以得以改观,并吸引更多农民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发展,为更多人提供在农村发展的空间。这比现在的“村官工程”等工程、计划对农村的发展更具长远影响。反之,如果乡村教育、文化作为不大,见识过城市教育、文化的农民工,很有可能只是短暂的回归,然后重回城市。如此一来,过去的问题将重复上演。城市不会真正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权利(在农村呆不下,还不是得回城市来),而农村还是处于缺乏人才的困境——这和大学生逃离北上广之后又回北上广是一个道理。
可能有人会质疑,发展了乡村教育、文化和经济,农民工都不进城了,城市从哪里“招工”?这就需要审视城市的发展思路了。“招工难、用工难”一方面要求城市重视外来工的权益,另一方面还要求城市调整发展思路,对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进行改造,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这实质是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人才自身需求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此,城市改变产业结构,农村的人才状况也根本变化,人才的选择面扩大,机会增多,各种权利平等,我国经济、社会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