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进严出”的教改思维
(2011-12-28 07:33:51)
标签:
鏉傝皥 |
前不久参加一个职业教育论坛。针对我有关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发言,有两位高职院长谈了不同的意见。
一位院长说,在本省教育部门征求高职自主招生改革建议时,他对自主招生改革提了反对意见。原因是,他所在的学校,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中,生源不错,虽然放在高职高专批次,但录取分数线却高于很多三本院校,部分专业的录取分,甚至超过一些二本院校,所以他认为没必要进行自主招生。如果进行自主招生,他担心学校反而招不到好的学生。
另一位院长提问道,江苏今年有部分高职高专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但社会反映不乐观,一些家长认为,入校没有门槛限制,社会对高职的认同度将更低,不愿意读这样的学校。对此该怎么看?
确如后一位院长所说——我在多个场合都遇到类似的提问——对于高职高专的注册入学和申请入学,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但这不是高职自主招生的问题,而是高职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招生、培养制度,总体来说,是“严进宽出”,虽然近年来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高(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达到72.3%),三本院校、高职高专的录取分数线日益走低,但为了保障招生“质量”,各地教育部门还是给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划定一条基本控制线,只有达到控制线的学生才能被录取。也就是说,在目前的高考录取中,高职高专好歹还有一点门槛,如果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完全有可能是零分也可上大学。离开了门槛限制,大学的招生完全是“宽进”,再加上“宽出”,这大学教育的水平,能得到社会认可吗?
既然大家担心“宽进宽出”,而“宽进”的趋势不可避免,那么,为何不对“宽出”做出改变?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看,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一部分学校(包括职业学院、社区学院)势必实行“宽进”的招生模式,而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坚持“严出”的标准,此即“宽进严出”。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
在我看来,我国高校推进自主招生的一个最大目的,就在于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学校面临社会的选择,必然转变原有的办学思路,从以前对上负责,转变到对教师、对每个受教育者负责。对于高职高专来说,当感觉到原有的“宽出”模式,没有生存空间之后,就必然想办法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质量来吸引生源。而如果学校不愿意做出改变,那么,等待他们的就是破产关门。这显然给办学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人们对这一转变还不适应,是必然的,因为此前对高等学校的认识,是在长达30多年的计划录取制度之下形成的,因此,需要给这种改革调整以时间,当大家发现,原来自主招生的意义,在于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迫使大学有生存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就会感受到这一改革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至于有高职院校反对自主招生,这是十分正常的。客观上说,高考改革就是对目前高考利益格局的调整,本来,如果打破现有的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分批次录取体系,给予高职高专以平等的招生机会,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职地位较低、教育质量不高、办学缺乏特色等问题,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与其他院校竞争的信心,就是办得比较不错的高职,也是相对于其他高职院校而言的,他们满足于在高职兄弟院校中成为“老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高职校领导的看法,并不代表就是学生师生的看法。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大多数校领导还是在追求自己的任期政绩,而并不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其实,不仅高职院校如此,985高校、211高校也是如此,最近几年来,在高考招生中,一些名校“抢生源”白热化,但究其实质,并不是高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而是各地的招生分数线,是领导的重要办学政绩。如果学校领导有教育家的情怀,就会思考,自主招生可以给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便因政策的调整可能影响一时的招生,但当大学拥有自主权,办出学校的特色之后,那就不再一直处于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低层次”。
当然,要学校办学者做出这种转变,也是需要时间的,一方面,这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转变政府和学校之间的管理方式,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去行政化。另一方面,需要在改革中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而不能只听学校行政领导的意见,目前改革的难题是,改革的话语权几乎掌握在政府部门官员和校内的行政领导身上,而他们恰是需要改革分权的对象,所以,如果要推进改革,就必须把师生以及公众的意见纳入改革决策体系。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来说,任何改革的推进,都需要改革理念的宣传、普及,以及采取新的改革模式,从眼下改革存在的争议以及推进难分析,改革理念的宣传、普及远未到位,而改革模式还是行政主导模式。为此,有必要就教育改革,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基础上,再做大讨论,澄清很多模糊认识形成改革共识,同时,要发动师生参与到改革,尤其是学校内部改革改革方案的制订、推进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