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北大、清华、人民大学、北师大、中国公安大学、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103所高校在会上签约授牌,承诺将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专业性课程,也有大众化学习资源。(北京青年报12月25日)
这不由让大家想到教育部、财政部此前推进的视频公开课。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去年7月联合公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未来5年,教育部计划按每门15万元至20万元的投入,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以每门10万元左右的投入打造5000门资源共享课。其建设将采取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方式遴选。这不就是高校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吗?“高校课程资源向公众开放项目”与此有何差别呢?
按照笔者的理解,高校既然承诺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那么,就应该尽可能开放学校的所有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开放了本校的所有核心课程——如果高校开放的课程,还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得到经费支持才开放,没有经费支持就不开放,那么,承诺开放,不过就是形式,而开放课程,也从大学服务社会的自主行为,变得具有政绩色彩。
对于“高校课程资源向公众开放项目”,笔者有两点担忧,其一,会不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在建设本科国家精品课程时,就曾要求课程资源上网共享,但后来上网情况并不佳,但相关的课程资源其实还在。为何不在这一基础上,推进课程上网,而要重起炉灶呢?在精品课程之外,再推视频精品课,已经涉嫌重复建设。再就是,视频公开课与向公众开放项目,是一体的,还是分离的?如果是分离的,“开放”就变得很可笑,因为彼此都不开放。这一点,但愿笔者是多虑。
其二,建立怎样的机制,推进开放?高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无非有三种途径,一是在高校的官网上进行开放,这以学校的自主建设为主;二是组建高校资源开放平台,把所有课程资源全部集中在一个共享平台上;三是借助门户网站进行开放。
从目前看,“高校课程资源向公众开放项目”采取的方式应属于第二种,即“建成较为完善的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开放数千名优秀教师的数万门课程,使数亿人受益,建立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与服务机制”。这种方式有其优势,即把所有高校资源汇聚在一起,便于检索获取,也便于校际比较、交流;但缺点也很明显,即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网站的打造,学校也比较被动。另外,由政府主导的共享平台,可能出现行政因素干扰课程内容建设以及开放课程选择的问题。其实,我国以前精品课程的开放,就采取的这种模式,但效果并不佳。因此,即便采取这种模式,也应该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运营。其运营经费可来自政府支持(用于课程建设)、与门户网站合作(用于课程发布)、社会公益基金(用于课程维护、服务等),等等。
笔者更赞成学校自主开放以及借助门户网站进行开放的方式。这是在目前情况下,易于调动学校积极性,也减少经费投入的方式。在学校自主开放的平台上,可以发布该校所有核心课程,供公众选择,另外,可以建立网上学习管理系统,公众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课程学分。而门户网站的公开课,则侧重大众化学习资源,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课程本身的质量过硬,具有吸引力。尤其对于斥大笔资金打造的开放平台,如果吸引公众的课程十分有限,平台的吸引力也就难以提升。这需要我国大学解决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学投入不足,教师教育自主权不足等问题,重视人才培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离开了大学课程建设的土壤,开放课程资源,就变为无本之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