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形无神”的教改危害极大

(2011-12-24 20:16:35)
标签:

杂谈

 年终接连参加教育论坛,与多位教育人士谈到即将过去一年的教改,大家几乎同时感慨,有的教改的路已经走偏,只有其形,而无起神,这样的教改,迷惑性很大,危害性也很大。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启动实施后的第一年,教改出现这样的局面,多少令大家有些沮丧。

 

比如,大学成立理事会,通过理事会进行学校管理。这是现代大学中十分重要的管理机制,如果操作得好,这可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学校的模式,防止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办学,干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但与国外大学理事会不同,我国大学成立的理事会,理事不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由政府委派,且政府官员的比例甚高。这样一来,有理事会的结果比没有理事会还糟——以前,政府直接下令指挥学校办学,大家知道这是越权干涉,而现在,政府部门不直接下令,而是通过理事会进行,干涉学校办学依旧,却用的是理事会的名义。在外界看来,大学不是已有理事会了么?理事会不是在发挥作用了么?但根本上,理事会只是摆设和工具。

 

同样是摆设和工具的,还有大学的学术委员会、教授会,近年来,一些大学按照学术管理的要求,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还有一些大学,实行学术权和行政权分离,宣布学校领导不再担任学术委员会职务。然而,仔细观察大学学术委员会的运作,没有一家,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都是挂靠在人事处、研究生院或教务处,开展活动受行政指令。这样的学术委员会,显然与独立进行学术管理、决策的学术委员会不可同日而语。而学校领导退出这样的学术委员会,无疑进一步将这种没有实权的机构变得更没地位——以前,由于有校领导在,学术委员会还有那么一点地位——另外,对于实权在握的校领导来说,通过学术委员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学术决策,也就更方便:你看,这是学术委员会做出的结果,我自己没有参与。如此一来,以学术权、行政权分离为名的改革,反倒进一步强调了行政权,走到改革的反面。

 

自主招生改革在2011年也似乎挺热闹,清华大学推出了“领军计划”、“拔尖计划”、“自强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了“圆梦计划”,而自主招生联考也有大学宣布退出,但是,对比已有的自主招生做法,清华的“领军计划”不过是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翻版;人大的“圆梦计划”,就是清华去年的“B计划”,只不过加上了候选人“三代无大学生”的炒作点;自主招生联考,还停留在学科考和学校结盟的状态,清华所在的联考和北大所在的联考,把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摆明了就是限制学生的选择。这和联考要扩大学生选择权的初衷相去甚远。社会舆论所期待的自主招生能更进一步,诸如打破与集中录取的嫁接,实现一名学生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改革,并没有出现。

 

教改之所以“有形无神”,主要在于要求放权的对象,主导改革,而他们并不愿意放权。依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但真到放权时,政府部门却并不情愿,于是以保障自身权力不减少为前提,“设计改革”。同样,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需要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可学校行政习惯了行政思维,所谓去行政化的改革,也是行政机构构想,可想而之,这难有实质性的变化。而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改革,也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评价权、自主招生权、考试选择权分别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大学和受教育者,很显然,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

 

教育改革需要动真格。有形无神的教改,只是对教育精力的折腾,也将影响公众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在教育部门、学校都在大谈教改,也启动“教改”后,大家发现,情况却没有改观,甚至比以前更糟,这将会使大家对改革产生怀疑。一个事实是,对于推进10年的自主招生改革,就有很多舆论呼吁叫停,甚至还有人建议高考回到全国一张卷的时代,另一方面,在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热进一步升温,这就是有形无神的教改所带来的后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