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学术自治,大学才能成为社会思想库
(2011-10-21 14:53:52)
标签:
杂谈 |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教育部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合作成立了五家研究机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重大的教育决策不能就事论事,要站在宏观层面和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永远被人民群众所批评,永远为社会所不满意”。这些机构将为教育部和其他国家部委有关教育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指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教育部与大学合作成立研究机构,可视为落实《纲要》的举措。
但这些研究机构,能否如教育部所愿,为教育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还很难说。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研究机构,能保持多大的学术独立性。
大学曾被认为是社会的思想库,但近年来,我国的大学,却很难产生新思想,大学的公信力日益走低。拿教育研究来说,我国专门成立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每年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有不少的教育研究课题,这些课题有不少由大学承担,如果这些课题能深入开展研究,已经完全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智力支撑,而不需要再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但客观而言,不少课题研究乏善可陈,除了派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用场之外,并无多大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究其原因是,大学出现严重的行政化,同时由于财政的不独立,办学缺乏自主权。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中,课题、经费异化为教师们的任务指标,而很多研究,也是“观念先行”,为讨课题设立方所好,并不触及现实问题。
教育部与大学合作成立五家研究机构,或许想弥补目前教育课题研究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但按照五家机构的组织构架,这些研究机构的独立性甚至比大学的一般机构更差。一方面,这些研究机构“户口”挂在教育部,是教育部一级拨款单位,这意味着这些机构直接受教育部领导、经费来源全靠教育部拨款;另一方面,教育部为体现其重要性,要求合作大学的一名副校长担任中心主任,这是强化其研究性,还是强化其学术性呢?
政府部门与大学合作成立研究中心,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管怎样合作,都必须保持大学办学的自主性和研究的独立性。我国大学的办学自主性、独立性本来就比较差,再在这样的大学,成立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学校领导直接负责的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将难摆脱行政色彩,这是很难让研究机构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而如果教育决策再把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作为重要依据,很有可能误导教育决策,这就严重违背设立研究中心的初衷。
因此,如果教育部想获得智力支持,就应该努力推进大学的自主办学,实现学术自治,并以学术原则,而不是按照行政建制那一套规则,设立大学内部的合作研究机构。这样的大学,不仅是发展教育的智囊,也会因其是思想库,而成为社会的大智囊。
另外,要让老百姓对教育决策满意,最重要的是打破闭门决策的机制,建立公众参与教育决策的新机制。这也是《纲要》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育部在提高决策能力上花了一些工夫,可却在改革决策程序上努力不足,这是因为前者不动摇自身的决策权,而后者则对教育决策实行实行分权。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教育部获得了智力支撑,自认方案很完美,但如果方案不提交给公众讨论,不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是很难获得公众的认可,也难具有执行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