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班”别掉进“中国化”陷阱
(2011-10-19 07:39:52)
标签:
杂谈 |
“国际课程学习有三个好处:选择性、现代化和个性化。可是我发现一种不好的趋势是,有的国际课程到国内中学后,选择性、现代化、个性化都没有了,其中尤其是选择性。比如有的国际课程体系推出有200门课程,要求学生任选3个难度高和3个难度低的课程组合,这是多么庞大的选择组合,可是在有的学校,就给学生统一开设其中少数的课程。这样的国际化有意义吗?能走远吗?”
在上周六参加的一个国际教育交流论坛上,一位举办有国际班的高中校长,对目前高中国际班出现的“中国式”办学十分担忧,他担心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不但没有吸收国际课程体系的精华,给予学生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会消解了国际课程对我国中学教育的促进作用,很快就会做坏国际班的品牌,甚至国外教育机构也可能不认同有的国际课程。
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共鸣。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热的加剧——最近正在举行的中国国际教育展传出消息,2010财年,美国在中国大陆签发学生签证(F-1)11.38万个,占全球的1/6,而2009财年为8.18万个,2008财年为5.63万个,呈现逐年快速增长之势,显示中国正在掀起新一波留学美国的高潮,而且学生签证通过率高达85%以上——各地出现中学国际班热潮,引进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AP(Advanced Placement)、A-Level(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 )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个特点是,提供了很多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按国内的理解,就是“选修课”,这种课程体系,解决了我国中学教学,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都得学的问题,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上国际课程,无疑是对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学生的解放。这也是一些家长、学生选择国际课程的原因。学生们不管选择怎样的课程组合,这些课程成绩都是可以派申请认可这一课程体系的大学的用场的。——只有对应自由申请入学制度,才可能推进这样的选课制度,给学生充分的选课空间。然而,一些国际班却放弃选择权,设定规定的课程组合,统一要求学生,这不是又回到我国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吗?
按理说,由于国际班的学生面对的是国外大学的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中学根本就没有原来应试教育的顾虑,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主选择课程,而一些国际班之所以让学生只上少数课程,原因有二,其一,从节约办学成本考虑,众所周知,开设的课程越多,学生的选择空间就越大,但对于学校来说,则意味着办学成本(包括师资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一些国际班只开设少数的课程,就有节约办学成本、更好管理的考虑;其二,提高课程成绩,增加申请成功机会,国际班的一个“卖点”是帮助考生进入海外名校,而把应对中国高考那一套用到国际班上来,无疑是很有效果的,事实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有的中学的国际班,就几乎全班进入海外名校。
按照国际班的这种办学模式,学生们确实可能会取得国际课程的好成绩,也可以借此成绩申请进入海外名校,但是,这有利于这些学生的成长吗?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得到发展了吗?他们的规划意识在选择课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了吗?而从长远看,当国际课程组织者,发现这些国际班采取的是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会如何评价这种“中国式”问题?海外名校知道原来这些课程高分,是靠应试的手段打造出来的,又会不会降低对中国学生的评价呢?还有,国外高中生们如何知道在同一课程体系之下,居然中国学生都只选择几门课,把庞大的选修课体系,变为了必修课体系,会是多么惊讶。
有考试就有应试,这不奇怪,但是为了考试成绩,限制学生的选择权,这是不应该的,走的是功利的计划办学思路,不是育人第一,而仍旧是升学第一。通常认为,我国中学教学,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有限,主要在于高考制度。由于高考是按少数几门核心学科的考试成绩排序录取,因此,中学只重视这些科目,学生也只能认真学习这些科目。现在看来,除了高考制度之外,中学教育的急功近利,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也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