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市场怕行政的大学
(2011-09-28 07:43:49)
标签:
杂谈 |
最近参加一次有关大学评估的讨论会,一位省教育厅官员的话,很有意思:一些大学现在招生计划已经难以完成,可是他们更在乎的还是行政评价,如果这一评价说他们不合格,那么,对他们的打击肯定比完不成招生计划大多了,说不定会由此下台。换言之,学校不怕市场,怕行政。
我初觉这有问题,学校怕行政,最终也是怕市场——行政的评价不好,公布之后,既减少招生计划,又影响学校的社会影响,招生就雪上加霜,后一细想,这一逻辑或可在民办院校成立,而对于大多数公办院校来说,就不成立了。
公办学校怕招生计划不满吗?招生对于民办院校来说,就是生命,因为其几乎所有办学经费都来自学费,可对于公办学校来说,完不成招生计划,虽然也有压力,可是,却没有上升到生存的高度,拥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依旧是由政府全额拨款保障的。
就是学校因生源严重不足而关门,其结局也不像民办院校解散那样,各自寻找出路,尤其是领导。这与公办大学欠债几千亿,最后大多由政府买单很类似:那些有局级、处级行政级别的领导、中层干部,政府是会妥当解决其去向的。而且,对于因生源不足而造成的关门,学校领导绝对有很多理由,比如国家整体生源下降(以前本校的招生也是很吃香的),学校的学科设置有问题(但设置这些学科是上级政府部门所审批的),社会相关行业发展前景不妙(影响到学生的具体选择)等等。
当领导们对招生计划未完成、学校的市场评价不好不以为意时,这样的大学,确实是不怕市场的——大不了破产,而就是破产,政府也得托底,可是却怕行政,因为行政将直接决定对领导们的考核、评价以及晋升,要是行政评价的表现不好,这比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不来报到,对领导的前途影响显然更大:不少大学领导,是要从一个单位委派到另一个单位当干部的,大学不过是一个驿站。
这样想来,公办学校的领导是不怕市场,而怕行政的。事实上,一直以来,这些学校的办学,就是对上负责,而不对具体的办学和师生负责。而按照这一思路分析,就是民办学校,虽然由民间资金举办,学校领导不由政府行政选拔、任命,可还是怕行政多于怕市场。
对于真正的民办学校,他们的立足之本,就是本身的市场竞争力,如果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难以存活,民办学校也死得明明白白。可问题是,他们往往败给的不是公办学校,而是不平等的制度及这背后的行政之手。
依照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行政太容易决定一所学校的命运了。比如,一所在二本招生的学校,如果行政决定升格为一本招生,其学校形象与生源质量,立即就可提高一个档次;一所主体为高职高专的学校,如果行政考虑到高职高专招生困难,不受学生欢迎,主动帮助学校增设本科点,那么,学校就可脱离层次低的困境。而没有行政背景的民办学校,却可能老老实实办着学,就被公办学校甩在身后。
更有意思的是,针对大学的这种情况,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热烈呼吁加强行政评估,这样,可以促使学校重视,从逻辑上说,这有道理,因为学校怕行政,不怕市场,所以有效的管理和激励,还是来自行政而非市场。但众所周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行政评价退出,应实行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
这是现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必然。当学校属于政府的下属单位,学校领导由政府部门选拔、任命、考核,政府掌握着高等教育的全部资源,学校的办学,不会有市场机制,不会想着怎样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吸引生源,而会为着政令、政绩做文章。
只有让大学独立于行政、自主办学,办学的观点才会有根本转变,这需要切实推进高等教育的“管办评”分离,理清政府、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如果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举办者、办学者,那么,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肯定难以平等,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也难独立,行政评价就成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成为体现政府管得好、办得好的工具。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就在所难免。不怕市场怕行政的大学,最终也走不远。
沿着“大学怕行政而不怕市场”的思路,来推进对大学的评价,是不可取的,只有打破这种格局,推进大学去行政化,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让学校按市场规律办学,才能让大学有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从对上负责,转变为对社会、对受教育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