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低的“良方”在哪里?
(2011-08-24 09:04:28)
标签:
杂谈 |
据央视新闻1+1报道,80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50%左右,而今年只有1/7,中国农大农村户籍新生跌破三成,而去年城镇跟农村的学生比例是6:4左右。
农村生占重点大学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不少人士都在分析原因,以找到应对之策。笔者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原因是重点大学近年来推进自主招生,在自主招生中,这些学校不考虑学生的赶考负担,同时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时,标准偏向城市学生,造成农村生的比例越来越低。进而,在开出的“药方”中,反对高校进行自主招生。
这不是一剂“良药”,而会导致解决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比例问题,陷入僵局。道理很简单,如果不推行自主招生,那就将坚持现行的“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制度,而这一制度正是导致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首先,统一一张试卷,貌似公平,但由于农村生接受的学校教育质量低于城市学生,且家庭无条件送他们上辅导班、培训班,加之近年来的高考出题有利于城市学生发挥,因此,农村考生的高考分数是要普遍低于城市考生的;其次,在集中录取中,大学只能按照学生的高考分数,结合其志愿进行录取,985高校、211高校城市学生比例高,农村学生更多进入高职高专,是按录取程序走,而得到的结果;再次,近年来高校推进自主招生,但去年总体名额只有38000人,占933万高考报名人数的千分之四,对于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只占招生总名额的5%,也就是说,这一数量并不影响目前的招生大局,而且,农村生比例下降的中国农大,并没有实行自主招生。
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框架下,能够做的推进公平的文章,一要寄望基础教育的均衡,缩小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校际差异,这已被证明是短期难以完成的任务;二要寄望高等教育学校招生的指标均衡,要缩小名牌大学在发达地区、大城市的招生计划,投向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各地进行高考利益的博弈,而另一方面,当招生指标增投给不发达地区之后,农村生的比例就会提高吗?这些指标会不会依旧被这些地区中的城镇家庭孩子所拥有呢?一个事实是,近年来重点大学大多已经减少在当地的招生规模,并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招生数量,可是,农村生的比例却还是下降。
很显然,按照这样的思路,良好的希望很有可能走向反面。而只有推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80所高校试点进行的5%自主招生,并非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其采取的操作办法是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笔试+面试)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相嫁接,如此一来,学生的选择权并没有增加(不能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高校的自主权也十分有限(只是给自主招生考生以录取优惠),再加上大学并没有同步推进教育管理改革,不伦不类的自主招生反而给权势交易以空间,也招来公众的质疑。另外,由于学生既要参加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又要应付高考,赶考成本和精神负担都加重,农村学生的机会显然就少。
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学校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可以采取“统一高考+自主招生”的模式,将统一高考成绩作为学生申请大学的基础,大学自主提出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均可自主提出申请,且可同时申请多所学校,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这种自主招生中,为吸引学生选择本校,大学必然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同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其中,关注农村生源、贫困家庭子女的求学情况,就会成为这些学校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而由于学校实行自主招生,就完全可以对学生实行包括高考成绩、中学学业表现、中学特长表现、大学面试考察、考生家庭因素、教育环境因素等在内的多元评价,并对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加分评价,这样,在其他评价同等的情况下,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就会得以优先录取,这就一定程度校正了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让大学录取成为社会公正的调节器,而不是加速器。观察美国大学对教育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照”,就是通过自主招生和多元评价体系进行。
另外,由于大学实行自主招生,这就可以摆脱集中录取计划体制的束缚,从公平角度出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要求高校自主招生的农村生比例不得低于某一比列(比如30%),或者推出面向农村学生的特别计划,并规定大学必须同步推进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标准并监督实施,要求所有自主招生的学生信息,必须全面公示。如此,提高农村生的比例,缓和目前严重的不公平局面,才有希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