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网民“追风的汉子2012”在多家网络论坛发表《揭露广西华侨学校的假招聘》一帖。帖子称,广西华侨学校2011年3月24日招录的68名人员全部为本校的内聘教师,是“为68个萝卜挖了68个坑”。(新华网5月2日)
对于这次“萝卜招聘”, 广西华侨学校校长助理解释说, “68人全是广西华侨学校内部的老师”并不准确(记者调查发现有5名“外人”),而且,学校组织这场考试的出发点就是为本校教师解决编制问题。因为自1984年以来学校一直没有增加编制,学校因发展需要已长期聘用编外临时工作人员160多人,学校一直在努力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以留住人才。直到去年编制增加后,学校才有了为已在校工作数年的教师们解决编制问题的机会。”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利用公开招聘程序,解决内聘临时工的编制问题——那几个“外人”,只不过是“点缀”。学校与有关部门可能认为,这种做法,既走了合法的程序,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可谓一举两得。然而,这样的“两全齐美”,对于“不明真相”的其他应聘者来说,显然,就变为了“陪太子攻书”,完全是“忽悠”。
这是典型的以公开招聘之名实内部招聘之实。当然,学校对此也有说不出的苦衷,比如,学校必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把更多的名额给那些没有编制的人,这不是会制造严重的校内矛盾吗?客观上说,学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非不可理解,然而,学校自作聪明地将解决历史问题与公开招聘结合在一起,就是错误。
我国教育系统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对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方式。既重视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又面向未来的方法,应该是将内部临时员工的转正与对外公开招聘分开,分别公开进行。但是,对于这种做法,总有不同看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内部临时员工和外部人员一视同仁才能公平。近年来,在不少地区,就采取这种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这其实对内部员工不公平,对外部人员也不公平。最终在公平的旗号下,往往把事情办糟:外部人员指责招聘成形式主义,而内部临时员工也抱怨自己的多年工作未被认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还在于学校的管理,是自上而下。教师和社会公众,没有渠道参与对招聘方式的决策,也难以监督招聘过程,领导貌似对招聘的公正负责,但其实很难负责。具体到华侨学校的招聘,如果学校内有教师委员会、社区有教育委员会,完全可就新编制的招聘,讨论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案——多少编制给原有临时员工,多少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于决策公开、透明,也就可以应对社会对方案的质疑。而当方案决定后,原有临时员工的转正按相关标准执行,外部招聘员工也执行对应的方案,招聘不公的质疑,还会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