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学生与某些官员谁更有科学精神?
(2010-12-02 08:27:01)
标签:
杂谈 |
西城区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在农大农学院高瑞芳博士的指导下做了一个常规实验:在暗室中通过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结果发现如今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而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则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新京报11月30日)
据报道,小张皓做这一实验,是从今年2月份开始进行,大概用了半年时间。先是查资料,然后与辅导老师确定研究方向。为做实验一共花了400多元,其中200多元去超市、市场买了做实验的各种菌类,另外100多元买了1公斤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在北京买不到,还是他爸爸去南京出差时帮他买的。(新京报2月1日)这些细节表明,小张皓整个实验完全遵循科学研究的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其研究结果“可信度100%”。
那么,北京市工商局认定小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又是依据什么呢?从公开信息中,人们看不到北京市工商局近期是否对市场上销售的鲜蘑菇进行过相应的检查和检验——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已向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而且,也没有主动找到小张皓进行核实调查,并在市场上封存样品进行调查。可以说,与六年级小学生的科学态度相比,北京市工商局判定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的方法,很不科学,态度极不负责,极不具备科学精神。
在科学面前,权力从来不是仲裁官。依据科学方法,得到的研究成果,不容权力否认、粉饰。如果某些机构认为自己拥有权力,就能随意发表“权威”意见,这是对科学的不尊重与玷污。
另外,对于小学生的科学探索,整个社会更应该积极保护其探索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即便孩子们的专业水平有限,研究有瑕疵,相关部门也应该以支持、鼓励的态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对其研究结果,应以科学态度严谨对待。今年8月,在美国,“柠檬水女孩”的故事成为不少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位7岁的俄勒冈州女孩朱丽在一个集市上售卖柠檬水,但因为没有卫生执照,被地方卫生管理员驱逐。这名女孩的遭遇引发媒体和网民关注,也引起美国人的广泛讨论,认为有违美国的“创业和创新”的立国精神。在舆论压力下,当地地方官亲自向这名女孩的母亲道歉。后来,小朱丽重新拥有一个柠檬水摊,并且挣够了去“迪斯尼乐园”的钱。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地方卫生局官员依法执法并没有错,但仍然道歉。与之对比,在我国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中,官员们武断地宣布孩子的科学探索不具科学性,将是对青少年科学研究积极性的沉重打击。
笔者注意到,在工商局负责人的“不具科学性”的“权威”意见面前,小张皓这样说,“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什么科研机构,这只是我作为学生的一个科学探索。我做这个调查参照了四川省公布的地方标准DB51/T907-2009《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是按照规定步骤一步步完成的,我只是把实验结果如实反馈出来。”其中,透露出多少无奈,下一次,他还有科学探索的勇气吗?他的例子,是会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做关于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的科学探索,还是打消这些念头呢?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近日对外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实在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对于提高科学素养,人人有责,政府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在笔者看来,本着对公众负责,从科学精神出发,北京市工商局应该启动严肃的调查,向公众公布调查结果,而且,应因自己不科学的武断向这名小学生道歉。在调查中,还不妨邀请这名小学生参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