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招生联考为何受到质疑

(2010-12-02 08:25:17)
标签:

杂谈

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组成的自主招生“五校联考”今年扩容,在增加了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形成新的“华约”;以北京大学领衔的7所高校,一周前宣布联合组织自主招生考试,与“华约”相抗衡的“北约”随之形成,并迅速扩容到13所高校;而同济大学领衔的8所工科院校,近日也自成“同盟”,号称要培养卓越工程师……今年,教育部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尚未出台,全国拥有5%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试点资格的80所高校中,已经出现了三大招考联盟。(文汇报11月29日)

 

本来,自主招生联考,被认为是解决高校各自为政举行测试,导致考生疲于奔命、增加考试负担的有效办法,然而,伴随上述联考的出现,考生、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感觉到改革的进步,反而增加新的焦虑:有老师担忧,这不过是高校抢生源的游戏,从以前单独抢生源,变为“组团”“圈地”抢生源;有高三学生和高中老师感叹:“大学如此变戏法,我们怎么跟得上?”;另外,虽然现在三个联考已经表明考试时间不冲突,但考生和家长看到北大一天7门学科考试的安排和清华一天要考三大门,也犯愁,这样的考试,对学生的体力也是考验;而就是参加联考的学校,也有说出不出的苦衷,有的高校就告诉媒体,是担心被边缘而“被结盟”。

 

为什么会如此?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在于我国自主招生改革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关高校的试点,纯属乱撞乱试,包括现在的自主招生联考改革,也没有系统思考,而更多是迫于现实的“被改革”。

 

我国从2003年开始,有22所学校开始5%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对于自主招生,教育部的原则意见是,学校可以拿出总招生名额的5%,先对考生进行自主招生测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再参加高考,在高考录取过程中,给予适当优惠。在这一政策安排之下,很多高校采取的自主招生方式是,自行举行测试。这一方式从一开始就遭到质疑,其一,自主招生不等于自主考试,各自为政举行笔试,必然增加考试成本,同时不利于考试评价的客观、公正,就是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也有统一的学术能力评估考试作为申请的基础;其二,与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挂钩的5%自主招生,意义不大,由于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必须参加高考,且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只能选择一所学校填报在A志愿或者第一志愿,因此,这样的自主招生,实质就是学校利用招生时间和招生政策的优势,抢生源。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的所有改革,都改变不了抢生源的本质。此前,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如此,现在的联考改革也是如此。与此同时,学生的压力也没有减轻反而增大,既要准备自主招生考试,又要准备高考。

 

笔者曾对自主招生改革,提出系统的方案。其基本思路是,应该以最终建立“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模式为目标,分步骤逐渐推进。包括两个过渡模式,一是“高校联考+自主招生模式”,具体内容是:推行985高校或211高校的联考;联考由社会机构组织(不是学校“结盟对抗”,不与学校绑定),相关大学自主认可,通过市场竞争,确立联考的公信力,联考不能再是学科考(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会结合联考成绩、中学学科成绩和大学面试考察综合评价考生),而可参照美国的SAT考试(一年举办多次,重在考察学生的能力,一次考试三小时四十五分钟);考生以联考成绩自主申请高校(申请权不受限制),可同时申请多所学校,且可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避免高校以政策抢生源,而重视教育质量竞争);基于联考成绩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再参加高考。

 

二是“高考成绩+自主招生模式”,具体内容是:改变现行的统一高考的选拔功能为评价功能,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自主提出成绩门槛,达到成绩门槛的学生可自主申请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可申请多所学校,也可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考生再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录取专业、提供奖学金等因素确认去哪所大学,这其实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模式。根据目前的高考时间安排,完全可以把7月作为5%自主招生季,从8月起,高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再通过集中录取完成。这就既实现了真正的自主招生,又保障高等教育资源不被闲置。当自主招生的公信力确立,就可以进一步增加自主招生规模,而减少集中录取规模。

 

这两种模式,其实殊途同归,就是打破一考定终身,以及集中录取,赋予考生充分的考试选择权和学校选择权,实现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由此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很多人担心这样的自主招生是否公平,而其实,只有市场竞争、被学生选择才能让高校有品牌意识、危机意识与生存压力,进而也就会采取办法杜绝腐败,当然,与自主招生改革配套,既要加大招生透明度,充分公示不涉及考生隐私的所有信息,还应推进大学的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减少行政对教育与学术事务的干预。

 

有意思的是,以上的改革建议,现在已经被纳入改革实践,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从去年的五校联考起,各自主招生高校推行联考的步伐加快;而以高考成绩为基础,结合大学面试考察进行录取,也在前不久被北大11名教授联名向学校提议。但是,与我们提议的改革方案对比,联考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考试形式、内容,扩大学生的选择权,给予学校完全的自主权,并没有涉及,而教育部门和高校的下一步究竟怎么走,公众也不知晓,质疑和焦虑也就由此而生。

 

在发达国家,一项教育政策在出台前,须经过反复论证、审议,而一经通过,就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至少10年不变。以此观察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并没有这样的决策过程,而是领导拍板居多,随意成分很大。遭遇的质疑也就多,且一遇质疑就摇摆。如果教育部门、相关高校以对改革负责的态度,开门决策,充分论证,打破既得利益(高校狭隘的江湖地位、政府部门的考试组织权、评价权),或许从2003年开始,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探索建立“联考+自主招生”的方式,并稳步推进,现在这一模式或已成熟,一考定终身的格局或已打破。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系统的设计,更需要切实落实的步骤与措施。制订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用意即在此,不能再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折腾精力与时间。为此,建议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联考,能广泛听取考生、家长和学生的意见,科学决策,形成系统推进方案,并提前告知公众,这样,改革就不至于一再地被公众质疑在原地打转,公众也就会减少对改革的焦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