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高校转型的关键在哪里

(2010-11-29 06:20:35)
标签:

杂谈

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东北亚分会11月27日在浙江工商大学举行, 40多所国内外大学校长聚会杭州,就区域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探讨。与会者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全球趋向,中国高校国际化交流频繁,并已从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而师资是中国高校转型关键。(中新网杭州11月28日)

 

师资对一所大学办学来说,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因素。然而,要说师资是中国高校转型的关键,笔者却不以为然。

 

过去10多年来,我国内地高校在建设一流师资上,没少花工夫。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高校就开出100万年薪全球招募人才。在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方面,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下,普遍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送校级领导、院系负责人、骨干教师到国外大学接受培训、做访问学者;同时,在招聘人才时,都把眼光投向国外名校,甚至有的高校提出,非海外名校博士毕业,在招聘新教师时,不予考虑。

 

然而,结果又是如何呢?送校院系领导出国培训,被质疑为“公款旅游”;柔性引进国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被怀疑是搞“人才假引进”;怀着回国做一番成就梦想的海归学者,很快就发现,学校当初承诺的,与自己遭遇的,完全不同;而在高校里混得好的海归,多半研究怎样适应、用好体制,靠现行学术体制升官发财,比国内学者还精深。

 

师资很重要,但比师资更重要的是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之前,人们对“国际化师资”有一个期待,就是以他们的国际视野、国际化教育理念,在内地高校,推行新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期待,已然落空,几乎所有的“国际化人才”,都在强大的教育行政化、学术行政化力量面前,没有了国际视野,也忘记了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有的只是怎样运作、怎样搞到资源。这就需要反思,人才与制度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国际化人才。

 

引进所谓国际化人才,而如果不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这些人才由于没有充分的教育权和学术权,作为空间将十分有限,大学在行政管理之下,连基本的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都缺失,谈何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术水平?

 

而在行政管理环境中,对人才的评价,也带着“政绩”的烙印,以学历、资历等身份来评价人才,替代了以能力评价人才,高校非海外名校博士不录,就是典型例子,还有的高校以为人才能说英语,就是国际化人才。其实,从能力角度评价,懂得现代大学制度、懂教育、爱教育的内地人才,远比那些在国外留学多年,知现代大学制度,却在国内学校中,从来不敢批评、只会溜须拍马者更国际化。

 

中国高校确需转型,其关键因素是政府放权,学校实行学术权与行政权分离,推行现代大学制度,也可以说,只有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发展师资,才有建立真正的国际化师资的可能,也才有大学成为国际化大学的土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