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主管“冠军班”的北体大副校长池建告诉记者,“这些年我们研究生院‘冠军班’一共招收了201名学生,有队员,有教练,到今年一共有40人获得了学位,有些获得学位的同学甚至已经在校学了5年。”对于只有20%的冠军获得学位,学校称是对冠军实行严格管理,舆论认为这是学校和学生双双受累于“宽进严出”。(中国青年报10月17日)
20%的毕业率,可以有三种解释。其一,学校要求“很严”,对冠军们实行的是“宽进严出”,并不是让冠军们“混文凭”。其二,冠军们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太低,难以达到学校的基本培养标准。其三,大学其实对冠军们的要求并不高(低于普通学生),但冠军们还是难以毕业,说明冠军读书并不认真。
如果说这三种解释中,第一种解释成立,冠军读大学,就并不会有这么多争议。对奥运冠军而言,如果学校事先明确告诉冠军们,将按普通本科生、硕士生一样对待,恐怕很少有冠军,乐于被录取。从大学教育来看,“宽进”不是问题,能不能做到“严出”才是最要紧的问题。以美国著名的私立大学来看,普遍实行“严进”的标准,但也有少部分是“宽进”的,这些就是学校考虑到各方面利益(比如获得办学资源、回报捐赠者、校友)而收的“议价生”,这些学生进校之后,并不享受额外的待遇,而是按学校培养学生的标准一视同仁,达不到要求将被淘汰。而法国的大学,淘汰比例之高,更令人咋舌,法国的大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两年为“基础教育”,经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大学基础教育文凭”;然后,才能升入第二阶段:“专业教育”,亦是两年,通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第三阶段:为攻读博士学位阶段,时间长短不一。目前,法国的一些在校大学生中,能在“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合格、升入第二阶段的只有1/3左右,有2/3左右的人因成绩太差或自己不愿再学下去了,而被中途“淘汰”。所以,在法国几乎人人都有进大学的机会,但真正能在大学毕业,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却很少。
现实可能更符合第二种和第三种解释,即大多冠军离大学的培养要求太远,与此同时,他们被录取后,并不用心投入学习,连上课都不去,造成“难以毕业”。这样看来,20%的冠军毕业率,所能说明的,并不是“宽进严出”(对所有冠军完全按照其他大学生的标准要求),也非学校和学生受累“宽进严出”,而是他们连“宽出”也难。要说“受累”,则是“受累”于“宽进即出”的上大学读书意识:被大学录取,就意味着将顺利地获得毕业证书与学位。
我国大学要实行“严出”,第一步必须扭转这种“被录取,就等于毕业”的“宽进即出”教育观。在此基础上,再实行“严出”,只有真正实行“严出”,学校才可能根据“严出”标准,考察招收学生是否达到学校的培养标准,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对于那些知识、能力、素质不适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录取是对学校和学生的双重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