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研究生教改为何一再变脸?

(2010-09-29 06:40:03)
标签:

杂谈

2007年,东南大学在江苏高校中率先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改革后,大锅饭式的计划内公费生被取消,所有的考生都需要缴费上学。然而,从2010级新生开始,东大恢复招收公费研究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理工大学也从2010级开始悄然恢复招收公费研究生。我们公费生的比例差不多占到2/3以上,给硕士生每月的补贴是250—300元。该校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1年公费生的比例还将有所增加,目前正在争取指标。(扬子晚报 928日)

 

如果这一消息确切,这将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次打击。就在去年,教育部还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于2009年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央部(委)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所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进行改革试点。那么,这些学校为何在试点改革三年之后,就又回归到以前的制度呢?

 

客观上说,实行以“招收研究生不再区分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计划外委托培养、计划外自筹资金培养研究生之分,代之以所有学生缴费(所谓公费、自费并轨),同时配套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其一,避免以入学成绩划分公费、自费,且一直将这种身份贯穿整个求学过程,失去对学生求学的激励;其二,避免多轨制中的不公平,即有人可通过运作将“自费”变“公费”;其三,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突出导师制的作用,由此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7年,全国有17所高校参与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到2008年,这一试点范围将扩大到56所设置研究生院的普通大学。

 

然而,现实中推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却没有达到以上效果。首先,高校在实行收费改革之后,虽然推出了奖学金制和助学金制,但是,奖学金并没有像国外高校招收那样,成为吸引研究生报考的一种因素。原因在于,国外大学招生,考生是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根据这所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包括奖学金,进行选择的,而我国研究生招生,录取模式与高考大同小异,事先要填报志愿,根据“笔试+面试”成绩录取,只能拿到一张大学的录取书。这也就意味着,一名考生,是根本不可能拿到录取通知书,根据奖学金的多少,来选择高校,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能不能被这所录取,而只有在被录取、报到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获得怎样的新生奖学金。所以,在报考时,学生们关注的是学费,而不是奖学金。这也就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被“误解”为收费改革的重要原因。

 

其次,研究生求学期间的奖学金评定问题多多。研究生奖学金既为学校统一评定,就需要有评定的标准,那么,各个学科、专业,不同导师带的研究生怎样评价水平高低呢?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在研一时,依据入学的“笔试+面试”成绩,在研二时,看的是学生研一的课程成绩,以及研一所参与的学术研究活动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在研三时,重点看的是发表论文数(以及期刊档次)。这样的评定,得到的结果是“课程学习好”、“在校期间撰写论文多”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然而,研究生是否要学那么多公共课程,是否应在求学期间发表论文,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发表论文,被普遍认为这是学校“行政指标学术”的结果,逼迫学生为发表论文而出现学术不端,还有的学生则为发表论文自掏腰包,得到的奖学金来支付版面费可能还不够。我们所见的是,奖学金制度的实施,并没有在高校研究生中倡导出良好的学风。

 

再次,研究生导师资助制地位极为尴尬。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十分强调研究生导师资助制的作用,然而,由于导师的教育自主权有限(硕士是在进校后选导师,导师在招生中没有选择学生的权利,在培养中,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课程、要按学校要求撰写论文)、学术自主权有限(学校学术资源由行政配置,教授没有参与学术管理、决策的平等权利),再加上大学校内没有学术管理的基本机制(无法制约导师对学生的不公正评价、不合理使用),导师资助制不伦不类,有的导师在导师资助制中,更肆无忌惮地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而有的教授走向另一端,甚至干脆拒绝再当导师。

 

以上问题综合起来,新推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确实还不如此前的政策——在招生中,公费学生知道自己是不交学费的,也就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压力;在求学中,也不必为奖学金而去做一些无谓的“屈从”——于是,回归以往的政策,也就成为学校的现实选择。

 

这就如此前上演的研究生学制“先由三年变两年,再悄然由两年变三年”的折腾故事,其反映的道理是一致的,即改革绝不能只是一个措施,而必须是一个系统。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改革所有环节,包括招生环节、培养环节、管理环节,其基本原则应该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建立真正的基于学术管理机制的、让导师有更多教育自主权、学术自主权导师制,没有这些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只能停留在收费改革上,而这样的收费改革,必然以失败告终。

 

对此,大家不免质疑,为何学校宁愿选择回归,却不进一步根据存在的问题,而推进其它改革呢?这就是涉及到改革的关键问题——放权,进一步的改革,在招生环节,意味着把选择权给学生;在培养和管理环节,意味着把行政掌握的教育权与学术权交给教师们。可有多少行政管理人员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去推进这样的改革呢?可以说,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屡改屡败的关键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