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皆“祸害”,会包括他日为人父母的自己吗?

(2010-08-01 08:39:12)
标签:

杂谈

纪伯伦在《致孩子》中这样写道:“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这首诗读来很感人。但据说,被感动的,产生共鸣的,主要是孩子;父母们,读过,看过,对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依旧,想包办孩子的一切。

 

孩子和父母的角色是在变化的。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诗,恨不得第一时间告知父母,让他们好好学习,懂得尊重我们的思想、灵魂,让我们能按自己所愿去成长,不要太多干涉,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把他们设定的成功模式强加到我们身上。然而,当昔日的孩子长大成人,也成为父母,我们的想法,就不再是“孩子”,而变为孩子的父母。动听的诗歌打动不了父母,道理只有一个,父母难倒会害孩子吗?!

 

不会“害”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眼中成为“祸害”,听上去很令人伤感。然而,如果这些孩子能把这种感受持续到自己也成为父母,那真是善莫大焉。

 

所以,对于网上热炒的父母皆祸害——这是一个拥有近7000名成员网络讨论小组的名字——我并不像某些媒体所称,感到“惊悚”,这不过是一种情绪表达罢了,要知道,这些用祸害来形容“50后”父母的“80后”“孩子”,现在已经有了另一个称呼——“孩奴”,他们在扮演“孩奴”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无微不至地“祸害”自己孩子的过程。不同的是,他们以孩子的眼光看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却以父母的眼光来看自己孩子的“成长”。

 

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些80后“孩子”们,今天是怎样当父母的——这7000名成员该不会个个都没结婚,都没有孩子吧——如果其中一半有孩子,孩子大的应该已上小学,不少孩子该进幼儿园了。这就可以提供3500个鲜活的新时代父母,教育引导孩子的案例。这些父母会不顾孩子疲惫的脸色、委屈的眼泪,强迫孩子上特长班、兴趣班吗?会到处托人,送孩子进好的幼儿园吗?会让孩子拼命考级、考证书,以便顺利“幼升小”吗?……

 

如果有这些行为,那么,可以直接宣告,他们同样走在“祸害”孩子的道路上。可是他们不会承认,我们是在为孩子好啊!这都是制度逼迫的,不送孩子上特长班,行吗?根据对现实的调查,现在“80后”对待孩子,送特长班、不输在起跑线上,比“70后”尤甚,而“70后”比“60后”尤甚。

 

这就是“祸害”的因果循环,甚至是加倍发展。制度当然是不可推卸的重要原因,比如教育不均衡,中高考制度,而每个个体的责任也不可忽视。每个为人父母者,是否分析过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干涉与不尊重,是否记得起自己年少时,最希望父母怎样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考量,当自己成为父母时,是不是要尽量约束自己,减少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呢?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我不觉得是代沟问题(至少这不是主要问题),而是怎样理解家庭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孩子只是暂时寄养在家庭中的社会人,父母的重要责任是将孩子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让他们人格健全发展,应把他们作为平等的公民来对待。所以,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不属于父母。如果有这种基本关系,父母的知识、见识多少并不重要;而如果这种基本关系没有确立,把孩子作为私人物件的父母,就将在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成为孩子的“眼中钉”,父母对某些事物的观点,会被孩子嘲笑为落伍;父母的爱,只会得到冷漠的结果。无论于“50后”父母,还是“80后”父母,以至“其他后”父母来说,这种基本关系的建立,都是一道坎,这道坎迈不过,就都会留下为人父母的遗憾。

 

现在,80后的孩子们公开讨论父母是“祸害”,他们意识到了“祸害”的根源了吗?在他们自己身上,“祸害”的根源消失了吗?或许,在批评父母之后,更应该检讨自己的家教观,这也可给其他的年轻家长们,建立新的亲子关系的启示。这是比抱怨父母,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