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助学金为何成了学校“生财工具”?
(2010-08-01 05:47:57)
标签:
杂谈 |
为农村学生“雪中送炭”的中职助学金,竟被一些学校当成了“生财工具”。湖南省审计厅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进行专项审计发现,当地10所学校通过虚报人数等手段,多领、冒领1100多万元助学金补助。(京华时报 7月31日)
我国2007年下半年开始,对所有农村就读中职学校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500元,两年共3000元。为此,国家每年投入164亿元。按说,这些补贴应该由政府部门受理,然后拨付到学生的账号,可是在操作中,却是由学校代理,由学校上报学生人数,政府部门再按人头数拨付给学校,由学校分发给学生。
对于这种操作,教育管理部门是出台了相关规定,防患学校违规的。比如,中职学校不许用实物或服务的方式抵顶国家助学金;每个受助学生将持学校为其办理的银行储蓄卡,按月领取助学金;为学生办理银行储蓄卡时不许向学生收取卡费、押金等费用,更不能从学生获得的国家助学金里抵扣。有关文件还规定,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是管理、发放国家助学金的第一责任人。
然而,这种补贴发放方式,给学校钻空子牟利的可能。虚报学生数套钱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还有的学校,则利用学生所获信息不充分,把这笔补贴占为己有。其手段是,告诉招来的中职学生,学校免收学费、生活费,包办工作,看似学生“占尽好处”,可实质是,把招来的学生马上送去一些企业做廉价的劳动力,学校充当劳务中介角色。学校既把国家的中职生生活费补贴据为己有,又从企业那里收取劳务输出管理费,真正的教育完全“空心化”,学生没接收任何教育,只是有“中职生”身份的民工。
这种钻空子,与地方政府挤占、挪用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经费何其相似。2008年7月,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54个县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调查情况,调查发现,审计调查的16个省中,有6个省的财政、教育部门共滞留中央“两免一补”专项经费1.89亿元。2个省教育部门滞留或结余以前年度安排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专项经费1.27亿元。审计调查的54个县中,有46个县的中小学校和教育、财政部门共挤占挪用公用、校舍维修改造等专项经费1.15亿元。挤占挪用比例高达80%。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挤占挪用现象?一些人士批评地方政府不重视教育,而从制度角度分析,乃与拨款体系不严密有关。如果转移支付经费直接拨付到每个学校的账号,没有层层拨付的中间环节,怎来中间截留?
或许有人会指出,直接由相关部门把经费拨付给学校、学生,工作难度太大。这种观点,是基于政府部门是管理部门而产生的,而我们不一直在说,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职能,成为服务机构吗?作为服务机构的政府部门,是应该投入更多精力,把教育服务工作做得更细的。在我国,农业补贴已经直接补贴给农户,对学生的教育补贴,为何不可直接到学生的账号呢?
在经费拨付方面,发达国家采取的模式,基本上是直接拨付到学校(学校的基本维护费用、行政办公费用),教师(教师的工资、福利)和学生(学生的奖学金、补贴),没有太多的中间环节,也就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以法国为例,中央政府就直接把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打到每个教师的账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