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表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5月27日《新京报》)
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于2007年推出,明年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将面临毕业。综合各种调查,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已经做好依照协议履行承诺的准备,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对未来的迷茫,在打听着是否可以退出自主择业、是否可以报考脱产研究生。教育部有关官员的表态,回应了免费师范生的一些疑问,同时把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规则细化了。
早在免费师范生政策推出之际,就有免费师范生毕业工作后“可以在岗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设想。对于这一设想,坊间有两种解释。一是提高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吸引力,尤其是从教吸引力,毕竟免试读硕,在考研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还是难得的机会;二是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农村教育家,让这些师范生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结合实践,可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后一种解释,是鼓舞人心的,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提高从教吸引力,是免费师范生免试读硕更现实的目标——根据教育部的政策,“免费师范生只要是在学校期间取得优异成绩,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并经用人单位考核合格的,就可提出申请。但如果在学校以及工作期间表现不好的,可能失去这一深造机会”,无疑把免试读硕作为“表现好”的奖励。
如若是这样的“目标”,可能带来三方面问题。其一,教育硕士的招生,不是依据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依据学生对免费师范生以及教学工作的“态度”,而“态度”的评价极具主观性。“好态度+免试”这样的招生录取规则,可能造成听领导话的,就可获得免试读硕的机会,不听领导话的,就没有读硕机会。那么,农村教育不会有教育家,只会有听话的教书匠。
其二,由于面向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硕士单列计划,这可能让这一单列的教育硕士打上“免费免试”的标签而贬值。从免费师范生招生以来,这一群体就受到“特别”关注,虽然他们的入校分数不低(有的甚至比第一批录取还高),但被认为享受了录取优惠;虽然有不少同学是由于从教理想才选择免费师范生,但这一政策被认为是针对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特别政策;虽然不少同学上学之后十分努力学习,但由于事先签有就业协议,免费师范生被认为学习动力不足。现在,免费师范生再“免试”读硕,其含金量有可能被类比为参加研究生培训班这样的水平。
其三,从教一学期之后,就攻读教育硕士,这个时间是不是短了一些?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基层任教,必然需要一个熟悉农村教育环境的过程,而如果一个学期之后就在职读硕,他们的心思能集中在农村教育上吗?虽然教育部门为他们的在职读硕,设计了远程教育加集中授课的学习方式,但一边要熟悉农村教育,一边要读专业硕士,很有可能顾此失彼。
我宁愿相信是后一种解释。而如若是这一解释,免费师范生免试读硕,在时间考虑上,应注意真正将专业硕士学习与农村教育实践充分结合,另外,也有必要建立透明、依照教育硕士培养要求而设定的选拔机制,这样,才不会出现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安心呆三年就混出个硕士”这样既令免费师范生尴尬,又使教育硕士尴尬的现象。才能有助于免费师范生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当然,提高农村从教的吸引力,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不认为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可以获得免试读硕的机会,也属于提高吸引力的一部分,这是出于学历社会的教育管理思维。另外,沿着这一思维,不禁担心,获得教育硕士学历之后,还用什么来吸引他们继续从教呢?要知道,学历高了,说不定免费师范生们对从事农村教学更有其他想法了。
提高农村从教的吸引力,最主要的还是提高教师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包括农村教师的事业发展空间、农村教学环境、基本待遇以及福利保障。与之对应,对于免费师范生,则可以建立退出机制,允许他们在求学过程中退出、就业选择中重新选择——这种自主选择,从就业角度,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同时也允许其他专业学生在求学中申请进入、在就业时选择农村从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农村从教,给予学费代偿和奖励,以及工作一段时间后报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优惠,这比免费师范生制度(从高考招生一直管到硕士求学)更有活力,更符合当前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