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免费师范生免试读硕用意究竟何在

(2010-05-28 05:51:15)
标签:

杂谈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表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部属师范大学根据工作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考核录取。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527《新京报》)

 

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于2007年推出,明年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将面临毕业。综合各种调查,大部分免费师范生已经做好依照协议履行承诺的准备,与此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对未来的迷茫,在打听着是否可以退出自主择业、是否可以报考脱产研究生。教育部有关官员的表态,回应了免费师范生的一些疑问,同时把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规则细化了。

 

早在免费师范生政策推出之际,就有免费师范生毕业工作后可以在岗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设想。对于这一设想,坊间有两种解释。一是提高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吸引力,尤其是从教吸引力,毕竟免试读硕,在考研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还是难得的机会;二是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农村教育家,让这些师范生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结合实践,可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后一种解释,是鼓舞人心的,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提高从教吸引力,是免费师范生免试读硕更现实的目标——根据教育部的政策,免费师范生只要是在学校期间取得优异成绩,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并经用人单位考核合格的,就可提出申请。但如果在学校以及工作期间表现不好的,可能失去这一深造机会,无疑把免试读硕作为表现好的奖励。

 

如若是这样的目标,可能带来三方面问题。其一,教育硕士的招生,不是依据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是依据学生对免费师范生以及教学工作的态度,而态度的评价极具主观性。好态度+免试这样的招生录取规则,可能造成听领导话的,就可获得免试读硕的机会,不听领导话的,就没有读硕机会。那么,农村教育不会有教育家,只会有听话的教书匠。

 

其二,由于面向免费师范生的教育硕士单列计划,这可能让这一单列的教育硕士打上免费免试的标签而贬值。从免费师范生招生以来,这一群体就受到特别关注,虽然他们的入校分数不低(有的甚至比第一批录取还高),但被认为享受了录取优惠;虽然有不少同学是由于从教理想才选择免费师范生,但这一政策被认为是针对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特别政策;虽然不少同学上学之后十分努力学习,但由于事先签有就业协议,免费师范生被认为学习动力不足。现在,免费师范生再免试读硕,其含金量有可能被类比为参加研究生培训班这样的水平。

 

其三,从教一学期之后,就攻读教育硕士,这个时间是不是短了一些?免费师范生到农村、基层任教,必然需要一个熟悉农村教育环境的过程,而如果一个学期之后就在职读硕,他们的心思能集中在农村教育上吗?虽然教育部门为他们的在职读硕,设计了远程教育加集中授课的学习方式,但一边要熟悉农村教育,一边要读专业硕士,很有可能顾此失彼。

 

我宁愿相信是后一种解释。而如若是这一解释,免费师范生免试读硕,在时间考虑上,应注意真正将专业硕士学习与农村教育实践充分结合,另外,也有必要建立透明、依照教育硕士培养要求而设定的选拔机制,这样,才不会出现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安心呆三年就混出个硕士这样既令免费师范生尴尬,又使教育硕士尴尬的现象。才能有助于免费师范生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又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当然,提高农村从教的吸引力,也是应该的。但是,我不认为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可以获得免试读硕的机会,也属于提高吸引力的一部分,这是出于学历社会的教育管理思维。另外,沿着这一思维,不禁担心,获得教育硕士学历之后,还用什么来吸引他们继续从教呢?要知道,学历高了,说不定免费师范生们对从事农村教学更有其他想法了。

 

提高农村从教的吸引力,最主要的还是提高教师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包括农村教师的事业发展空间、农村教学环境、基本待遇以及福利保障。与之对应,对于免费师范生,则可以建立退出机制,允许他们在求学过程中退出、就业选择中重新选择——这种自主选择,从就业角度,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同时也允许其他专业学生在求学中申请进入、在就业时选择农村从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农村从教,给予学费代偿和奖励,以及工作一段时间后报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优惠,这比免费师范生制度(从高考招生一直管到硕士求学)更有活力,更符合当前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实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