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学生毕业后是先就业还是先创业?4月18日,在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商界传媒企业家高校巡讲会上,与会的4名商界精英都对大学生创业态度保守,劝告大学生要认清自己、耐住寂寞,在就业阶段积累创业基础。迈普通信执行副总裁罗鹏更加直截了当地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1%,余下的99%都得失败。(成都商报4月19日)
最近一段时间来,企业家们持续不断地向大学生创业泼冷水。此前,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指出,由于人生经验,人与人相处能力等能力的不足,大学生没有必要一毕业就创业。他的发言得到众多响应。
笔者赞成企业家给大学生创业泼冷水,但是再一想,大学生创业从来就没在大学生中热过——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中,毕业选择创业的不到1%——所谓的“大学生创业热”,其实是政府部门和校方的一厢情愿,他们将毕业即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出口,大加“鼓励”和“引导”。查阅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就业工作文件,鼓励大学生创业都是近年来的就业工作要点之一。因此,确切地说,企业家们应该为政府部门和学校引导大学生创业“热”泼冷水。
难道身在就业第一线的高校,都不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却需要企业家来泼冷水吗?并非如此,查看各高校发布的就业工作年度报告,往往有如下描述——“我校加大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引导,有15位同学自主创业”,这15位同学相对于这所学校六七千名应届毕业生来说(本科加研究生),比例只有千分之二、三,哪有什么“创业热”可言。
那么,为何在公众之中,存在大学生创业热的假象呢?同时为什么每年引导大学生创业还要成为“工作要点”呢?前者不难解释,这就是教育部门和高校把“自主创业”作为“重点”的结果,重点宣传、重点鼓励。而后者则有教育部门和高校另外的“盘算”:教育部门和高校并不真正认为当今大学生创业会达到多大规模,但是,这种引导和鼓励,可以把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一定程度转移到大学生自身身上。
其逻辑是这样的:你看,政府部门和学校出台了多么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可是他们还是安于传统的就业观,不愿意创业,这就无怪乎就业难了!这不是笔者无中生有,与此类似的另一事实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官员和高校负责人,总爱批评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对工作挑肥拣瘦,“有业不就”,这样一来,就业难的责任不就归属于大学生了吗?但有多少大学生“有业不就”呢?现实是,不少大学生甚至提出“零薪酬”求职,对于淘粪工、卖猪肉这类工作岗位,也趋之若鹜。连“打酱油”的也看不过去了。
把极少学生的创业作为“工作重点”,以及把极少学生的“有业不就”上升为普遍的就业意识“不端正”,大学生就业难就找到“两大原因”了,这所显示的是,政府部门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方面,方法不多;高校在引导学生就业、服务学生就业上避重就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没有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大学生培养质量低,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充分,以及大学生就业服务不到位的真正问题。
以大学生创业而言,假使教育部门和高校真正重视大学生创业,就应该从根本上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改变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而不是停留在一两次讲座和政策宣传上。客观上说,与有的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高达20%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极低,但是,这不是靠宣传和引导就可以提高的。如果大学生缺乏创业的能力与素质,就是有创业的机会也难以把握,更何况,我国社会给民营企业留下的发展空间很是有限——统计资料显示,在上海,大学毕业生已把去国企作为就业的首选,就业的选择已是如此,遑论创业?当大学生本身能力具备,外界环境允许,选择创业,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630万大学生就业难的宏大背景下,讨论大学毕业是就业还是创业,“有业不就”,都是无关宏旨的细枝末节问题,政府部门、学校和社会舆论不要把大学毕业生都看作为冲动的、非理性的人——他们中可能极少数如此——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在做教育投入与回报的考量,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家庭环境的就业(或创业)机会。故而,调整大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并不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政府部门和学校当集中精力为大学生创造有效的劳动岗位需求,并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这才是积极作为。而且,就是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那也是家庭教育投入(武汉晚报4月19日报道,调查显示,如果供养孩子直到大学毕业,每个家庭最少花费都在20万元以上,最多的达到了116万余元)、大学办学定位、社会用人制度、社会劳动价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大学生自身观念相作用的结果,需要系统改革与调整。不能寄望大学生脱离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有超越现实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