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动了“老子”?

(2009-09-18 08:06:21)
标签:

杂谈

“你还说老子说,你看老子怎么揍你!”

 

中学时,学到老子,同学们下课之后,爱摇头晃脑地“老子云”。有同学回家,忘了收敛,对着老爸也拿出老子语录,老子大怒。成为一时笑谈。

 

那是20多年前的故事了。在“国学热”的今天,没想到,还有这样“老子”和我纠缠不清的故事发生。

 

9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在报道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两院院士会诊学术不端时,引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的话:“我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这就启发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该如何掌握。”

 

双引号表明,这应是杜院长自己说的话,没有错。可是,如果这是事实,那真是太轰动了,而且早就该轰动了。一名学者,只写了一篇论文,就成了院士,这是多么有价值的论文啊。当初他当选时,就应该特别关注,隆重报道才是。

 

带着好奇心,我试着查了一下杜祥琬院士的简历。在百度百科中,很方便地就得到他的成果介绍——主编《核试验诊断理论》、《核军备控制的科学技术基础》等专译著四部,主编《高技术要览——激光卷》、撰写论文报告60余篇,培育博士、硕士生十多名——完全不对嘛!该不是杜院士为了论证学术价值的重要性,而杜撰自己的经历吧?在我的记忆中,“五千字”文章,似乎有一本《道德经》,那是老子的著作,杜院士该不是把“老子”的故事嫁接到自己身上吧?

 

多亏网络,接下来的检索,很快消除了杜院士“杜撰”经历的嫌疑。早前的新闻报道写到,杜祥琬说,“老子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按理说他连硕士都毕不了业,可研究他这篇文章的著作却多得数不清。” 原来如此!杜院士说的是“老子一生”,而不是“我一生”。

 

是谁动了“老子”?可能是记者有如我20多年前的同学家长,搞不清“老子”和“我”的关系,在现场以为杜院长激动中说了句不雅的话,直接把“老子”理解为是“我”了,接着一路绿灯通关(注:9月21日,该文作者来电,说他的原稿写的是“老子”,对于原稿被改,他也很无奈);也可能是编辑、校对,在看稿、校稿时说,怎么这个院士说话这么粗鲁,动辄称“老子”,于是把“老子”大笔一挥,改为“我”,是为捍卫院士的尊严,不然,此话流传出去,该是多么有失脸面!

 

面对这无知无畏、自作聪明的一改,“老子”和杜院士,都很尴尬——老子或云:老子是我,你们怎就忘了老子?杜院长或说,老子不是我,你们怎么把我当老子?

 

在谈论严肃的治理学术不端的报道中,出现这样的插曲,是很有喜剧效果的。就像我把这段话发给朋友,告诉他“我”是“老子”时,对方哈哈大笑。报社或许会由此重视加强国学教育,不要在今后再出现把“《道德经》,老子著”改为“《道德经》,我著”的故事。而从工作本身看,这般动“老子”,不也是一种不严谨么?

 

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大多肇始于没有严谨的学习与工作作风,很多随意而为,不求实证。比如,大学实验课上改实验数据,做社会调查把同学当成街头采访者,把不具有权威性的网络论坛帖子当作一手数据以讹传讹。而对于把“老子”以为、改为“我”,略有基本常识者、基本规范者都难发生,知“老子”自不待言;如不知“老子”,那么上网一查,只需不到一分钟,真相大白。

 

笔者所担心的是,按照眼下的GOOGLE学术的轻浮氛围,一些“研究者”今后上网查到杜祥琬院士说过的这句话,会作为未来研究学术的案例:我国评选两院院士时,曾出现只发表过一篇5000字的论文,也当选者,那时,特别注重学术价值,不求数量重质量……

 

杜院长赶快发则声明吧:“我”不是“我”,是“老子”。今天早上,我已看到有媒体将其作为语录转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