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方案为何不随新课改方案同时公布?
(2009-09-01 06:31:50)
标签:
杂谈 |
新学期的北京新高三学生面临一个难题——明年6月,北京近10万高三学生将首次面对“高中新课改高考”。但是,新高考方案至今仍未公布。这让高中学校有点着急,不得不临时调整教学以紧急应对。(齐鲁晚报8月31日)
新课改推进了两年多,学生即将高考,高考方案却没公布,分析起来,大致有三方面原因。其一,高考方案与过去没有什么不同,最多是“微调”,方案公布之后,考生也来得及准备,因此,教育部门可能觉得没必要急于公布。这一点,可从一些中学校长的看法中看出端倪,比如,北京景山学校副校长王京梅认为,高考改革第一年将是一个平稳过渡的过程,高中学习的知识体系也变化不大,不能等高考指挥棒“指哪学哪”。“在高考新方案最终正式出台后,学校将根据方案对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即可。”
其二,教育部门还没有想好该怎样制订与新课改对接的高考方案,此前江苏、天津、浙江等地针对新课改推出的高考方案,力图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之中,但在统一高考、集中录取的框架下,方案并没有受到高中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其三,教育部门可能认为,新课改是新课改,高考是高考,既然社会舆论批评中学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那么,现在我不亮出“高考指挥棒”,中学就可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自主教学。
如果是第一方面原因,表明高考考试内容、录取规则根本不变,新课改不过是形式,中学仍旧会按照原来的准备高考的模式教学——一位高三教师告诉笔者,他分析已实行新课改高考地区的试卷后发现,与课改之前的试卷相比,只有三四分的考题题型不同,于是认为所谓“新课改”不过是在忽悠;如果是第二方面原因,表明教育部门并没有将课改与高考改革,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推出新课改,缺乏科学与民主的决策过程,过于草率、仓促;而如果是第三方面原因,则表明教育部门完全脱离实际,天真地认为,现在的中学教育教学,是不把高考作为指挥棒的。
高考制度既是教育政策,也是民生政策。这一政策牵涉千家万户,应该提前告诉学校老师、考生及其家长,以便其规划高中教学与高中学业。在笔者看来,教育部门在进行新课改之初,就应该公布与新课改配套的详细高考方案,而不能含糊其辞,说什么“将针对新课改,配套高考方案”,或者“新课改不影响高考”,这是对新课改、高考以及考生的三重不负责——学校在推进新课改时,由于不知道高考究竟怎样改,而有所顾虑,患得患失;高考改革,由于不清楚与新课改怎样对接,而迟迟不敢动作,最多换汤不换药;考生和家长,则左右为难——由此造成新课改效果极差,2008年7月,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新课改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在一次演讲中说,本着减负理念进行的课改,推进非常困难,比改革前还糟糕,加剧竞争和学生的负担。
系统构思课改与高考改革方案,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而把课改与高考方案拆开来力图简化处理(课改不考虑高考、高考不关注课改)的做法,恰恰使课改与高考改革复杂化。为此笔者建议,各地在设计教改方案时,要从改革的可操作性、持续性、有效性出发,充分论证,明确具体措施,宁愿推迟改革时间,也不能让改革成为“半吊子”工程,走一步看一步,既影响效果,又造成教育焦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