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上半年大学毕业生签约就业率达到68%时,社会舆论聚焦在就业率统计的真假上,尤其是“被就业”消息的横空出世,让大家忽视了另一个问题——假定这一数据真实,我国目前仍有近300万毕业生仍未实现就业,是2002年总共145万毕业生的2倍,超过2004年280万毕业生。
虽然按照往年的数据,有约20%的大学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之后才找到工作,但是,离开校园之后的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却面对更多的难题: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到毕业离校时截止,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从学校移交到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而人才交流中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更为松散;在毕业之前,大学生尚可以学生身份,伸手向家长要钱,而在毕业之后,自立意识的增强,会让工作无着的学生,增添生活压力与择业焦虑。
早在今年初,我国政府就对毕业未就业学生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提出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而在最近,各地也纷纷落实这一政策。另外,为让毕业未就业学生获得就业指导,各地建立未就业学生登记制度,符合登记条件的未就业大学生,可以得到就业指导、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推荐和信息发布、就业见习、人事代理等一系列免费的就业公共服务。
但是,上述政策的有效性值得关注。对于见习制度,从根本上说,未就业大学生参加实习,目的是为了就业,所以必然在乎实习能否提高其就业能力,在实习期间是否可以获得就业指导、就业服务,能否方便参加人才市场招聘活动。据媒体报道,在一些地方,对于实习机会,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并不感兴趣,其中除了学生的实习意识存在问题外,实习岗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大,一些用人单位确实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实习期间,学生无法获得相应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也无法方便地请假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也是重要原因。而人才交流中心对未就业大学生的帮助,基本上停留在浅层次,即登记信息,组织几场就业指导讲座,发布一定就业信息,个性化指导与服务无从谈起。
帮助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在设计并执行见习制度方面,应转变“蓄水池”思维为“推进器”思维。“蓄水池”思维,是延缓大学生的就业时间,而“推进器”思维则不同,实习是为就业服务的,因此,实习内容重在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实习期间,将有一系列有针对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实习单位为就业学生创造弹性作息制度,给学生求职应聘提供必要的便利。按照这种思维,政府不能简单将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任务委托给相关企业,而应该组成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企业、高校、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中介)的实习联盟,共同为学生服务。
与此同时,高校有必要探索持续服务校友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高校评价中,有一项指标是校友捐赠率,即所有毕业校友中有多少捐赠母校,不少名校的校友捐赠率达到30%~40%。这是一项比毕业就业率更能反映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意味着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成功率高、对母校的感情深。而通过校友捐赠,学校获得不菲的办学资金,比如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会超过200亿美金。每位毕业生,对于母校来说,不是“人走茶凉”,而是一直被关注,学校建立有庞大的校友网络,对每个进入社会的新校友给予事业发展的帮助。在学校的决策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里,校友占有相当名额,负责学校的战略决策;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校友除了回母校给学弟学妹办讲座之外,还直接参与招生的面试,学校可以把面试新生的任务委托给当地的校友进行。总之,校友是学校重要的办学资源与办学力量。
我国高校应学习这种“办学思维”,不要等待校友成功之后,才去请他为母校捐款,而应该从他进入大学校门起,就把他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加以开发、培养、管理与使用——在求学期间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在离校之后,通过校内的专门机构以及分布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校友网络,与每位毕业生建立从不断线的紧密联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大学的这种办学思维,是真正的百年大计,以教育为本,以人为本。
当然,除了政府、高校、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未就业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要面对未就业的现实,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在见习计划之外,还可以选择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拓宽择业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