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其“零容忍”,不如重建学术土壤

(2009-07-12 07:20:54)
标签:

杂谈

大约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大学,每年秋季都会组织学生去拔校园荒地里的野草,那野草长势特别旺盛,学生往往拔得双手起泡。而来年,拔掉野草的地方,又疯长出更多野草来。

 

后来,学校开始推进大规模的校园建设,校园里的荒地,被推土机推平,浇水,种上草坪,种上树苗。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看见以前的那种野草。校园里呈现一片赏心悦目的绿色。

 

当前大学的学术土壤和学术不端,让我想起了以前除草的故事。这几年来,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各高校,都强调打击学术不端的重要,在媒体和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各高校也会动手去除学术土壤中生出的一株株“杂草”。上述“除草”活动,是基于杂草很少的情况——对于学术不端,教育部的要求是“零容忍”,即发现一起,严厉处理一起。可当杂草成片,生长旺盛时,“零容忍”能见效吗?

 

中国科协7月10日发布了五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近半数科技人员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过半数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具体数据是,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

 

这一调查表明,当前的学术界,几近“荒地”,到处长满了叫做“学术不端”的杂草,而进一步的调查确认,当今的“学术土壤”正是培育学术不端杂草的沃土。对于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科技工作者认为主要是现行评价制度驱使(30.3%),其他依次为社会大环境(21.7%)、监督机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够(12.8%)、处罚不严厉(8.0%)、学术规范教育不够(3.3%)、学术规范及规章不明确(3.2%)。

 

在这种情况之下,砍掉一株“学术不端”杂草,其他的杂草依旧疯长;就是砍掉杂草的地方,来年又会长出新的杂草。简单的除草运动,并没有改变杂草丛生的土壤。在笔者看来,发动力量去拔草,固然是眼下所需要的,而在拔草的同时,用推土机把杂草盘根错节的根除掉,重新开垦、改良所有的土壤,才能起到斩草除根的永久功效。

 

具体而言,我国的学术管理者首先应对学术土壤“荒漠化”有正确认识,不能目睹满目杂草,却说学术不端只是个体事件;一边宣称“零容忍”,一边却视杂草而不见,甚至把杂草就当作收成。当然,管理者是不愿意主动通过承认土壤荒漠化来“表明”种田无能的,而这正是学术土壤、学术生态日益恶化的根源所在。

  

其次,应下决心投入力量铲除所有杂草,然后重建土壤。当绿化不足时,杂草有时也能充当绿化之用,这正如某大学在迎接教学评估时,播下麦子充绿化草坪一样。管理者不愿意除草,其心理不难理解:除草之后,荒地上连可以冒充绿化的杂草也没有;而开垦荒地,需要投入与时间。对此,需明白一个事实:杂草不可能变为庄稼,也不可能真正作为绿化之用。如果我们希望学术研究不是播下龙种而收获跳蚤的话,就必须从头做起。

  

面对超过一半的研究人员认为身边就有学术不端的事实,真正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是彻底改造学术土壤。仅砍掉无数杂草之中的区区几株,甚或将砍掉的杂草之根留在土壤中,何来“零容忍”,何来学术真正的繁荣与果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