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农村孩子公平公正的成长空间

(2009-06-30 15:46:53)
标签:

杂谈

高考之后,“状元”又成为热门话题。虽然我一直认为,没有必要揪住“状元”不放,但作为当前高考制度中的成绩最高者,对“状元”进行一定分析,也可发现这一制度的利弊。

 

眼下关于“状元”出自何家庭的调查,就能一定程度说明问题。据法制晚报报道,各地可查家庭背景的高考第一名考生,超过一半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和公务员家庭,来自普通职工家庭的孩子占了三成。从考生居住地来看,来自直辖市、省会(首府)和其他大中城市的考生超过了七成。此外,他们超九成来自重点中学。中国校友会网6月30日发布的209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状元就读中学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大多位于经济和基础教育较为发达省会或地级城市;其二,基础教育比较发达的省市自治区,培养出高考状元的中学分布相对均衡;其三办学大多是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省属或市属重点中学与名牌中学。

 

上述调查与多年前“状元”还不时出现农村家庭学生不同,现在各地的状元已经清一色的来自城市家庭。这与今年初一项关于重点中学生源的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是一致的:农村孩子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中,已经全面落后于城市家庭孩子。

 

首先,目前的高考试题,与城市生活接近,与农村生活远离。今年高考之后,对于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不少论者就指出,作文题适合城市孩子发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难以考出好成绩,网友列出的作文,包括天津卷的《我看‘90后’》、江苏卷的《品味时尚》等。

 

其次,农村孩子的学习条件远不如城市家庭孩子。具体又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教育质量严重不均衡,农村中小学的质量,与城市中小学的质量的差距有目共睹,近年来一些农村家庭纷纷让孩子到城市借读,但仅仅限于有条件的家庭,而且即便能到城市借读,也难进城市里办学质量高的学校,这种学校办学质量的差距,让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竞争;二是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在我国农村,有着2000万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不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只被“隔代抚育”,就是与父母在一起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生活压力,也往往难得到家庭教育。

 

家庭出身的不平等,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总有富裕人家的孩子,也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但是,对于孩子的这种“天生”的不平等,一个健康的社会,会努力通过一系列社会制度加以校正,其中就包括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也被认为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之一。拿美国来说,两个学生去申请大学,一个学生SAT成绩优良、中学各科成绩多为 A、有到第三世界国家做志愿者的经历、来自富裕家庭、父母为高级知识分子,而另一个学生,SAT成绩一般,中学各科成绩多为B、没有到国外做志愿者的经历、来自贫困家庭、父母学历很低,学校在考察这两个学生之后,都做出录取决定,他们发现,这个成绩一般的同学,由于家庭贫困、父母学历低,自己在中学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打工挣学费,还抽时间去社区做志愿者,因此录取了他。事实上,在大学录取中,美国大学普遍偏爱贫困家庭孩子,认为应该在录取中,给予家庭因素加分,换句话说,如果成绩大致相同,学校绝对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学生。

 

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抛开城市有权有势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加分不说,就这个平等而言,其实也很不平等——农村孩子接受质量低的教育,参加一样的考试,却只有更少的录取名额。笔者为此呼吁,大学在录取中,能探索多元评价与录取体系,这样,农村孩子的教育环境与家庭环境因素能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加以考虑,由此弥补他们的教育差距与家庭差距,给他们真正公平公正的成长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