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年高考已经结束。与往年一样,社会舆论对高考的关注,集中在家长送考陪考和语文作文上。家长陪考送考,体现是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热度,而语文作文则成为评价考题质量的一个标杆。
对于各地的语文作文题,评论有赞有弹,不一而足。客观上说,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一道题,评论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都在情理之中。
但是,从语文作文题所“肩负”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高校提供选拔依据的功能看,这样的争议,却制约其“评价”功能的发挥——题目出得不好,意味着其评价区分度大大降低,文字表达能力难以通过考试测评。
为应对这种情况,现在中小学的语文作文教学,都走“四平八稳”路线,简单地说,就是“应试八股文”,所有语文老师,都会让学生熟记各种题材的作文范文若干,然后根据考题,套格式、套范文,不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所想,但求作文不要失分太多。每年高考之前,揣测出题思路押题者有之,传授“五步法”、“六字诀”的亦有之。
这样的作文考试模式,无论考题本身是否具有人文性,已经早就让作文教学丝毫“不人文”。假使我们真希望作文既能起到评价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作用,又具有人文情怀,让学生有话可说,能真实表达自己所想,那么,作文考题需进行以下改革。
首先,分科分层。现在各地的语文作文,不论文理,均一张试卷,一样的考题。这样的出题,并没有注意到考生的知识结构,兴趣与特长,将所有考生纳入同一跑道,用一个标准评价。从引导基础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以及为高校提供更精确的评价出发,高考考题有必要进一步分科分层,从分科上可包括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从分层上可包括语文1、语文2、语文3;数学1、数学2、数学3等。对于语文作文来说,如果有上述分科分层,不是更有利于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报科目和层次,做不同要求的作文题,由此更能充分发挥么?
其次,多个题目。作文只出一道题目,这本身就有很大的质量风险,单从降低质量风险出发,出多个题目,供考生选择,也是一条不错的解决途径。事实上,出多个作文题的重要意义更在于,给予考生选择的空间,考生可以在几个作文题目中选择最能体现自己作文水平的题目写作。近年来的一些作文考题,走“偏难怪”路线,有人认为这是引导学生有更广的知识面,可在笔者看来,“偏难怪”思维的本身,就是“考倒”、“烤糊”学生,而不是真正要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用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题材来考察学生,才是作文的正道,出多道里目让学生选择,体现的正是真实评价学生能力的正确考试评价思维。
其实,作文在每个国家的大学入学测试中,都因其分值高,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表达能力,而广受关注。对各国的作文考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分科分层、多个题目非常普遍,比如,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就按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且会为每科考生提供3个题目以供选择。2008年法国高考理科作文题,有3个题目供选择,用4个小时写作,分别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在作文分类分层、多个题目的基本出题思路之下,方可进一步谈及作文具体出题的人文性问题。笔者注意到,一些地方的高考组织者对此间各类关于作文的议论不以为意,认为“众口难调”不值得大惊小怪,这种观点是符合一张试卷一道题的现实格局的,可令笔者奇怪的是,高考出题者为何不从打破一张试卷一道题的格局着手,去“调和众口”,提高考题质量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