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节感受孩子的渴望与仇视
(2009-06-02 07:03:05)
标签:
杂谈 |
儿童节到了,孩子们怎样勾画心目中的节日呢?重庆晚报的一则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孩子渴望和父母一起过节。这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父母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孩子怎么还渴望和父母一起过节呢?
不由想到南国都市报近日刊发的一则报道,海口某小学一名9岁小学生如此造句:“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妈。”读来令人触目惊心。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的妈妈怕孩子学坏了,常常用责骂和唠叨的方式纠正孩子身上出现的小毛病时,让孩子感觉在家中处处受限,没有了自由。而内向的孩子又不肯与人交流,积压已久的情绪让他开始仇视妈妈和学校。
那么多孩子如此想和父母在一起,同时也有个别孩子如此仇视父母,反映出当下家庭教育的两方面问题:
其一,家庭教育异化为学校教育,即知识教育。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为冷漠的分数关系。虽然每天在一起,但交流的话题,除了作业,已没有其他。在孩子看来,回到家庭,只是进入了学校的晚管班,还有没完没了的作业等着他;他们对父母的回报,也就是每次考试的成绩。
其二,家庭教育方式十分简单,不注重尊重孩子的权利和情感。具体表现在,简单地用成绩来评价孩子的进步与退步,来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有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总以为孩子没长大,于是不听孩子的意见,爱对孩子的事自作主张。长此以往,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平等的协商习惯。由此积累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情绪。
孩子的“渴望”与“仇视”,都在呼吁温暖的家庭教育回归。事实上,对孩子的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每一种教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校教育负责对学生的知识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给他们基本的做人的修养;而社会教育是对学生施加一种环境影响,是辅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外在环境。
在上述家庭教育的定位下,家长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具体到节日上,一个旨在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绝对不会因为节日无关学习成绩进步而忽视孩子对节日的期盼,而应该与孩子一起过节,这正是父母和孩子亲近,并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
当然,对于家长来说,回归健康的家庭教育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比如,家长不得不把所有关注点都集中到孩子的学习上,否则孩子的升学、“成才”就有大麻烦;家长不能与孩子在一起活动,原因之一是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家长之所以不能给孩子进行健康的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有关,有的家长就埋怨,在家里告诉孩子诚实做人的道理,孩子就有可能在社会上“吃诚实的亏”;家长不能与孩子一起过儿童节,因为他们这一天并不休假;更有一些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教育政策等原因,不得已辍学……
关爱儿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而不是孤独的童年,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也不能只在儿童节这一天提及,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