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去了哪里?
(2009-05-16 18:14:04)
标签:
杂谈 |
上周六我在国家图书馆进行了一场以“大学生就业分析”为题的讲座,讲座结束后,一群大学生围上来,问:“我现在读土木工程,现在有机会转到传播学专业,你看我是读土木好,还是传播学好?”、“我现在读社会工作专业,今后有必要继续读研吗?”“我师兄要我代问一个问题,他明年硕士毕业,他的导师希望他继续读博,可他想马上就业,你帮忙分析一下他该就业还是该读博呢?”……
这些问题,让我想起了高考咨询现场中,几百个家长几乎给我提出同样的问题:“你看我孩子这个分数,能够进哪所学校、哪个专业?”上述这些问题给我的共同感受是,学生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想读哪个专业?想就业还是想继续深造?首先得有自己的兴趣,然后才能结合实力和环境,做出选择。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反问他们,“你有什么兴趣?”“你想读什么专业?”“你怎们看待读研?”等问题时,他们却显得十分迷茫与困惑。这其实怪不得他们,他们的个性与兴趣已经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变得模糊了。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起,他们就开始长达12年(甚至15年)的高考准备,所有的学习生活关注点,都被父母和老师,集中到高考科目以及与高考录取相关的特长培训上去,在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之外,孩子们的兴趣,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孩子们的个性,在标准化考试中,被认为是得高分的障碍与风险。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目标变得十分简单——“上大学、找工作”,而已经没有自己的兴趣,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最近,南方都市报连续发表多篇文章,讨论大学的“表格教授”现象,多位大学教授谈起这样的评价、考核、管理方式不合理,秋风还提出了对大学教授应实行“大锅饭”,这些观念,是符合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的。可是,大家的讨论忽视了一点,在发达国家的学术共同体里,聚集的教授和学者,本人大多有着强烈的教育理想和学术兴趣,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主要追求学术共同体的认同,但是,爱好教育与喜欢学术,是他们从事教育与学术事业的源动力——不是靠指标“逼”着他工作,而是靠自我激励,以兴趣驱动。
他们的这种兴趣,主要源自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长期引导。以美国为例,从小学到大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呵护,对应这种教育理念,有多元评价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孩子的兴趣,不是“业余”的、“调节”生活的,而是引导他成长,并可能当作未来事业的“线索”。另外,从小学五年级起,一些学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职业信息(某个职业的社会需求如何、薪资待遇如何、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如何),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从事的几个职业,进行学习规划,从来不会有老师和家长在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时告诉孩子,某些职业是“不上台面”的、是“低等人”干的,而是努力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于是,到了高中毕业选择大学时,一个有实力上哈佛大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上哈佛,而去读一所烹饪学校。在整个社会看来,做教授和做大厨,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而只是每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
在我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包括本科招生、硕士招生、博士招生)对人才实行的分数单一评价标准,劳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劳动高低贵贱等级意识,各行业存在的严重薪资、福利待遇差异,让大家渐渐变为没有个性、没有兴趣,被分数左右、被就业形势左右、被岗位待遇左右。其恶果已经显现:离开个性和兴趣发展的学习选择,只有工具理性;缺乏职业理想和兴趣的职业选择,也更趋功利,职业道德精神普遍较差。就大学教授而言,有多少教授在当初留在学校从事教育事业时,就有着明确的教育和学术追求?一个事实是,目前选择读研的学生,只有不到20%有学术理想,而选择留校的博士毕业生,有不少是没有更好的就业出路,如果能进薪资高的500强企业,能进地位“高”工作稳定的公务员队伍,留校工作将变得次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