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罗彩霞事件”的调查仍在继续,湖北孝昌县又出现了一起离奇事件:未经高考的高二学生,顶替他人上了大学。对于接连暴发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舆论在分析权力对教育的腐蚀的同时,也对大学的自主招生,保持高度警惕,其基本逻辑是:在这么严格的高考制度之下,居然也有人可以打通层层关节,如果大学实行自主招生,那该是怎样混乱的局面?
上述逻辑推理本身,太具“跳跃性”。从冒名顶替事件,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只能是:看上去十分“严格”的高考制度,有严格的分数线控制、学校有录取批次限制,甚至号称“低一分也不能录取”,其实也有漏洞在,而且,如果权力没有约束,所谓的严格制度,形同虚设,这种“完备”制度背后的违法,更具隐蔽性——这就是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很多人难以置信的原因。
可以说,“罗彩霞事件”与“高二学生冒名上大学事件”是对统一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实证”。而对于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可能带来的教育腐败,目前基本上停留在由集中高考所存在的问题去推想自主招生“可能”发生问题的阶段。因为自主招生只在少数高校小规模试点(目前有76所高校有5%自主招生权),每年自主招生之时,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总免不了质疑。
当然,由于社会环境、教育土壤没变,对自主招生的公信力质疑在所难免。但究竟是集中高考腐败空间大,还是自主招生腐败空间大,这需要通过“实证”来检验。而这一方面,俄罗斯的高考改革,可提供一种参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沿袭大学自主招考制度。这一制度给高校根据需要和标准招收学生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各校按自己的特色发展。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其中,就包括腐败问题。为防止学生参加多次考试负担过重、成本开支过大、教育腐败等问题,2001年俄罗斯开始试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2008年,俄罗斯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的高考统一考试。但是,“被确信是反对教育腐败的有力武器”的统一考试,却未杜绝腐败现象,专家们认为,“国家统一考试不但没有消除腐败,反而使其数量至少增长到原来的10倍”。在俄罗斯高考前就发生泄题事件,俄语的试题与答案在考试前开始在网上流传。于是,呼吁恢复高校独立招考制度的声音四起。舆论调查显示,全国统考的支持者只占31%,多数人对于统考持否定态度。据俄《新消息报》5月12日报道,莫斯科部分中学毕业生家长已经提起诉讼,要求取消2009年国家统一考试。
统考不但阻碍学生个性发展,而且腐败是自主招生的10倍。这也许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其实在情理之中,首先,统一考试,有着极大的泄题风险,一旦泄题,其所涉及的考生面将极大,远非单个学校举办考试所能比,近观我国高考,近年来泄题、试卷丢失事件也不断发生,这对高考公平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次,考试的竞争性削弱,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貌似权威,但却影响了考题质量,因为没有竞争,质量再差的考题,也有生存空间,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考试组织者对考试安全、考试组织的严密,不会特别在意;再次,统一考试,如果受权力侵蚀,腐败比自主招生更具广泛性、隐蔽性,比如某个官员通过打通考试组织部门,事先获得试卷,子女在考场上考出很高的分数,“阳光”录取,谁也不会质疑。近年来一些地方“里通外合”的高考集体作弊,与此同理。
反过来,自主招生的腐败,即便有空间,也是局部的。而且,这局部的腐败,可以通过配套的制度加以进一步阳光化。其一,可以将统一测试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实行“统一高考(或统一学业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模式”,统一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由政府教育考试部门或社会中介评价机构组织,统一高考或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作为考生申请学校的笔试成绩基础,而自主招生学校,根据学生的统一高考成绩或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成绩,结合学校的面试考察综合评价、录取学生,这就降低了统一考试成绩在学校录取中的唯一性地位,泄题风险、作弊情况会大大减少,而自主招生重视实行学校录取标准,考察学生个性的优点也得以发挥;尤其当由社会中介考试机构来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时,由于考试的权威性,来自市场竞争,因此考试组织者会更重视考试的质量与考试的安全,比如美国的SAT考试,就是由于其质量高,才逐渐被各大学采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种指标的。
其二,对应自主招生,制订配套规则,要求招生学校信息完全公开。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农村孩子的求学权利会进一步减少;二是大肆走后门。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可制订每所学校招收农村生源学生不得低于某一比列的规定(比如必须保持在50%,现在一本高校中,农村生源学生只占20%多),同时规定每所学校必须公布所有招生、录取学生的详情,在学校官方网站,点击录取学生的姓名,可以方便地获知其家庭信息、中学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统一测试成绩、大学评价等材料,在这种全面的信息公开要求之下,学校还会有多少“做手脚”的空间?

加载中…